“指环”见证中国歌剧步步前行

2024-09-01 16:01:06 - 北京晚报

“指环”见证中国歌剧步步前行

“指环”见证中国歌剧步步前行

高倩

铺展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宏大画卷,作曲巨匠瓦格纳用了26年,旷日持久的创作里,他倾注了自己最成熟的艺术思想、最庞大的艺术结构,对西方歌剧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音乐演绎难度大、角色数量多、神话色彩对舞台呈现要求丰富,“指环”一直被视作检验歌剧制作能力的试金石。迈向“指环”的这一步,国家大剧院酝酿了十几年,历经70多部歌剧以及《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唐豪瑟》《纽伦堡的名歌手》等瓦格纳歌剧的制作经验积累,日前,国家大剧院版“指环”系列以《莱茵的黄金》吹响了启航的号角。

“指环”四联剧包括前夜《莱茵的黄金》、第一日《女武神》、第二日《齐格弗里德》、第三日《众神的黄昏》,其中,《莱茵的黄金》时长最短,但出场人物最多,是瓦格纳在这个系列中最后完成的作品,因此无论是哲学、美学的高度,还是创作手法的难度,《莱茵的黄金》绝非试探之作。围绕着充满魔力的莱茵黄金,瓦格纳以雄浑的笔力、炉火纯青的“主导动机”技术展开仙女、侏儒、众神、巨人之间的复杂争夺,在故事、听觉上皆创作了一个壮阔瑰丽的神话世界。

如此奇幻恢弘的想象,在国家大剧院版《莱茵的黄金》中落地为一种令人过目难忘的舞台呈现。导演斯特法诺·波达以类似瓦格纳“整体艺术”的理念一手包揽舞美、编舞、服装、灯光、多媒体设计等工作,构建起基调统一完整、风格简洁独特的表达空间:莱茵河畔昏黑,神界纯白,侏儒所在的尼布海姆遍布火焰与雾气,每个层级都色调鲜明。导演在极致简洁的线条、圆环等视觉形象中埋下了许多隐喻,舞美与角色服装、造型的高度现代性,让这一版《莱茵的黄金》有着《沙丘》等科幻电影一般的奇异质感,演出尾声部分,众神登上宛若飞船舷梯的彩虹桥,又一次将科幻感推向高峰。

如此“激进”的舞台表达,必然引起观众两极分化的讨论,有人喜爱其大胆,也有人质疑其越界,比如,一些观众提及,现场水池和沙粒搅动产生的噪声干扰了歌唱、演奏的传递,某些特定的肢体动作也可能影响歌唱家的发挥——诠释歌剧作品,视觉与听觉的界限究竟在何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莱茵的黄金》首轮演出中出现的观感冲突,值得国家大剧院在后续复排以及制作“指环”其他作品时斟酌留意。但总的来说,在为经典歌剧寻找现代表达的层面,这一版《莱茵的黄金》给出了一个来自当代中国的回答,足够先锋、开放且有诚意。

从舞台到音乐,国际化的底色一直流淌在这一版《莱茵的黄金》中,担纲现场演奏的是指挥家吕嘉执棒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主演则集结了托马斯·托马森、埃吉尔·西林斯、克里斯蒂安·弗朗茨等多位活跃于世界舞台的瓦格纳派演员——瓦格纳歌剧向来以难演、难唱闻名,“指环”的演出阵容往往被外国艺术家刷屏,但这一次,中国音乐家的表现值得称赞,从开篇部分秦侃如、徐晓英、张亚洁饰演的莱茵仙女,到踩着高跷饰演巨人法弗纳的关致京,再到最后出场饰演智慧女神埃尔达的牛莎莎,以及乐池里一气呵成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他们实打实地留下了中国歌剧事业发展的印记。

北京舞台上历久弥新的“指环”,见证着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国古典音乐行业的步步前行:2005年,第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率先引入纽伦堡歌剧院打造的全套“指环”,完成了四联剧在中国的首次亮相,轰动一时;2013年起,中央歌剧院从《女武神》着手,用4年时间成为全国唯一以一己之力完整演绎“指环”系列的歌剧院;今天,国家大剧院的“指环”系列在颇有前瞻感的国际化基调上开启。也许,一切还无法立刻做到尽善尽美,但中国音乐家不断攀登艺术巅峰的执着精神令人振奋。本报记者方非摄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