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获4个博士:真才实学还是“假装学术”?

2024-10-11 21:24:06 - 中国青年报

近日,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公布的95后研究员赵子健简历疑似翻车,引发舆论热议。相关简历显示,赵子健是艺术学、心理学、教育学等4个不同方向的博士,技术管理等两个方向的博士后,同时还在20多个行业协会或社会组织兼职,横跨化工、抗癌、航空、电子等多个领域。面对社会质疑,该研究院回应称,已暂停与赵子健的聘任关系,并对其学历学位开展核查。

95后获4个博士:真才实学还是“假装学术”?

目前,经初步核查,赵子健声称拥有的4个博士学位中,仅有一个获得了中留服(即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另有两个博士是通过在线课程获得的,中留服并不认可。关于赵子健的社会兼职,目前中国抗癌协会方面已回应,赵子健在该协会会员名单中“查无此人”;中国心理学会方面表示,赵子健只是该协会的学生会员,并非简历中所说的会员;中国化工学会方也回应,赵子健曾申请过该协会学生会员,但没有通过审核。

当前,涉事研究院的详细核查仍在进行中,相关事实全貌还有待更完善的调查。但是,仅仅通过上述有限的信息,也不难看出:赵子健拥有的“学术buff叠满”的简历,很可能是一份真实性有限、“含水量”颇高的人工“美颜作品”。其简历中罗列的诸多头衔,不仅含金量存疑,还涉嫌以偷换概念、夸大造假等方式自我美化。

学术领域中,不乏类似善于给简历“注水”装扮的“假装学术者”。比起潜心治学的研究人员,他们似乎更像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和头衔争取者,热衷于“碰瓷”各类学术会议,用看似光鲜的简历申请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的工作或项目。

这些沽名钓誉者往往存在同一种侥幸心态:他们堂而皇之地给自己加上各类虚假夸大的头衔,如果忽悠成功,便可“借光”获得真实的权威头衔,借此“撬动”更多资源;即便在核查中被学术机构揪出问题,结果也大多是申请被拒绝而已,自己并无多大损失,此后还可以继续四处“碰瓷”。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其履历“注水”问题实在太过荒谬,或是因各种原因偶然受到舆论关注后,才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种“假装学术”乱象,不仅有违学术公平,挤占了其他人才的就业或研究机会,还会助长浮躁虚假的不当风气,对学术生态产生负面影响。而要解决这一乱象,强化学术审核和惩处机制,让“注水者”不但无法轻易浑水摸鱼,还要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是关键所在。

对研究机构和高校而言,针对申请者简历中罗列的内容,显然不能“照单全收”,该核实的核实,该调查的调查,必须以常态化的严谨审核机制拒绝欺名盗世之人。对于社会热议的“水博”乱象,有关部门可以探索推出更精细化、专业化的认证方式,更清晰地展示出相关学位的培养质量和成色,以便学术机构进行决策参考。对于一些学校的项目门槛低、培养质量存疑等现象,也有必要保持动态关注,必要时进行预警提醒。

此外,针对一些人即便忽悠不成也能“全身而退”的情况,也有必要完善学术诚信共享和失信惩处机制,倒逼“注水者”约束好自身行为,为虚假夸大之举负责。比如,对于核查出简历造假、内容注水的情况,是否可以探索学术失信黑名单等制度,推动科研机构间的信息共享?这既能提高学术机构的审核效率,也能形成一定的震慑力,抬高“注水者”的违规成本。至于一些人“碰瓷”行业协会的情况,相关部门也不妨拓展更加公开透明的查询和举报渠道,防止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忽悠乱象,必要时对“碰瓷者”追究法律责任。

总之,欺世盗名者最怕的便是“认真”二字。当每一个环节的人都严格把关,对夸大造假行为追究到底,“注水者”才不敢肆无忌惮地随意忽悠。

撰文/任冠青

编辑/黄帅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