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峰溪:从胜芳镇走出的女剧作家

2024-01-11 12:00:15 - 媒体滚动

转自:廊坊日报

白峰溪:从胜芳镇走出的女剧作家

■刘清华

◆饰演四十多位舞台人物形象

白峰溪出生于1934年,她的家乡是冀中大清河、东淀之滨的胜芳镇。她的童少时代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十四岁那年,她考上了成立于北平的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半年后,被分配到革命大学文工团。1949年,以演出话剧为主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成立,她有幸成了剧院的一名演员。此后,在近三十年的表演艺术生涯里,她饰演了许多重要角色,不断地绽放出艺术光彩。例如《刘胡兰》中的英雄刘胡兰,《家》中的女主角鸣风,《文成公主》中的女主角文成公主,《霓虹灯下的哨兵》中三排排长陈喜的妻子春妮,《迎春花》中带头动员未婚夫参军的春玲,《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特种药品经营部的小李……她还女扮男装饰演过《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的侍从武士薛侣班。前后加起来,她在舞台上塑造了四十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

为演好剧中人物,白峰溪精心阅读大量中外名著和剧本资料,虚心向名家学习,并注重到生活中观察、体验。

20世纪50年代末,白峰溪正在演着《刘胡兰》,这时曹禺改编的巴金名作《家》演员建组,她被选定扮演鸣凤。在排演鸣凤投湖自尽那场戏时,为表达好角色情感,一天晚上,她独自一人到崇文门外的护城河边体验生活。当时的护城河,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又脏又窄的小河。白峰溪坐在岸边的一块石墩上,感受着河岸的冰冷、阴森、恐怖,目不转睛地望着小河里的黑水,心里反复默念着鸣凤的台词,设身处地体会鸣凤的心境。1959年,田汉创作的大型话剧《文成公主》交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排演。这个戏与中国西藏问题紧密相连,周恩来总理曾嘱咐:“你们演好这个戏,可以让我在联合国省很多话。”剧院非常重视这项演出,严格挑选所有参演人员,还专门请来“实验话剧院”的优秀演员郑振瑶担任文成公主的A角,B角则由白峰溪担任。在排演过程中,B组演员主要是坐在一旁认真地观摩A组,然后,在夜深人静时再去排演场练习。《文成公主》公演不久,一天晚上,演到第六场将要闭幕时,患有腰椎神经根炎的郑振瑶突然病情发作,昏厥在了台上。白峰溪奉命化妆上场替演文成公主。此后,她又在各地演出近180场。

◆从演戏到写戏

白峰溪进行剧本创作的实践,开始于1977年。1977年1月,为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她创作了陕北方言诗剧《窑洞灯火照千家》,真情歌颂了周总理的丰功伟绩。诗剧演出后,在全国引起轰动。

1979年,白峰溪与著名喜剧演员王景愚合作创作了四幕话剧《撩开你的面纱》。剧本主要展示了年轻一代和老一辈人之间在对待引进、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不同观念的矛盾冲突。

1981年后,白峰溪以“女性三部曲”(《明月初照人》《风雨故人来》《不知秋思在谁家》)奠定了她在话剧创作上的突出地位,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性主题话剧作家的突出代表。

创作于1981年的五幕话剧《明月初照人》,是白峰溪的代表作。剧中女主人公方若明,是20世纪80年代初话剧舞台上出现的第一个对自己一生的事业、婚姻进行自觉反思的女性形象。身为省妇联主席的方若明,早年参加革命。她经验丰富、泼辣精干,坚决反对世俗的婚姻陋习,可是,在对待女儿婚姻问题上,却暴露了她内心残存的世俗观念。小女儿方琳是一位外语学校教师,与一个普通水暖工相爱,方若明认为这种结合不“门当户对”,母女产生分歧。大女儿方玮是某大学物理系研究生,与指导教师产生了爱情,可指导教师竟然是方若明年轻时的恋人,而大女儿并不知道这个秘密。这使方若明陷入深深的苦恼。

1983年,白峰溪创作了四幕话剧《风雨故人来》。剧中主人公夏之娴是一位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二十多年前,她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但丈夫彭仑却向她提出“我只要你做我的妻子。不要你当什么名医!”两人因此离异。二十多年后,女儿彭银鸽要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时,又遭到其丈夫程康的阻拦。因为程康也不要什么女科学家,只要忠实地守在自己身边的妻子。剧中有一句著名台词:“女人,不是月亮,不借别人的光炫耀自己。”强烈表达了独立、自尊、自强的现代女性意识。

四幕话剧《不知秋思在谁家》创作于1986年。退休教师苏重远的大女儿叶绯从事技术咨询工作,她好动,喜交际。但婆婆嫌她“没有女人样”,丈夫对她也不信任,结婚不久就离婚了。二女儿叶纭是科研工作者,事业有成,可三十出头还没有称心如意的伴侣。小儿子叶维没有考上大学,靠自己经商赚钱,他选择了一个服装模特儿作妻子,可苏重远觉得儿子没有出息,给她丢了面子。剧作通过对代际冲突的描写,表现了新时期的苏重远仍然存有的陈旧落后的传统观念。

◆在社会大熔炉里感悟生活

白峰溪在创作过程中“悟到什么就融化什么”。为了对生活、对人生能真正有所“悟”,她不断深入社会,用真心去感悟、去求索。

为写《明月初照人》,她去农村体验生活。在施过肥的水田里,和大家一同插稻秧;在长长的沟垄上捡花生;在农家土炕上,她同大嫂们常常是枕挨枕地从深夜聊到鸡叫;在基层妇女干部的带领下,她风风火火地奔东家串西舍,为妇女们排解纠纷。

写《风雨故人来》之前,她变成了妇产医院里的“医生”,穿着白大褂,戴着大口罩,向产妇讲解医学知识,安慰焦急的产妇家属,给呱呱啼哭的婴儿换尿布。

在创作中,白峰溪始终坚守和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童年时老祖母教她背诵“千家诗”,是她的文学启蒙课。从具备阅读能力开始,她就沉醉于浩繁的中华文学宝库中,那些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的女性形象深深影响着她。清朝戏剧理论家李笠翁的《闲情偶寄》,她烂熟于心,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写作。她喜欢读《红楼梦》,几十年时间里反复揣摩,在《明月初照人》中,她用“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段的艺术手法来组织戏剧冲突。她的剧作里,从剧名到布景环境的描写,再到舞台音乐的提示,都带有浓厚的中华古典诗歌美学色彩。

白峰溪话剧作品发表后,在国内外剧作界产生很大影响。她曾荣获第一、二、三届《十月》文学奖,曾荣获全国第一届振兴话剧奖、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文艺演出剧本创作二等奖。1988年出版《白峰溪剧作选》。1995年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北京)上,白峰溪作《妇女需要自己的剧本》专题演讲。她的作品先后被译为英文、法文。1985年,她应邀赴美国奥尼尔戏剧中心参加“中国戏剧研讨会”。1988年10月,应邀出席在美国布法罗市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妇女剧作家会议”。《中国建设》杂志曾以中、英、法、德、葡萄牙、阿拉伯等六种文版,向世界介绍这位有突出贡献的女剧作家。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