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古戏台:乡村文明与风土的印记

2023-11-11 00:00:09 - 媒体滚动

祁门古戏台:乡村文明与风土的印记

祁门古戏台:乡村文明与风土的印记

祁门古戏台:乡村文明与风土的印记

祁门古戏台:乡村文明与风土的印记

祁门古戏台:乡村文明与风土的印记

祁门古戏台:乡村文明与风土的印记

祁门古戏台:乡村文明与风土的印记

祁门县是安徽的南大门,属古徽州“一府六县”,它也因古祠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被誉为“徽州古戏台之乡”。这里留下了许多保护较完好、名气较大的古戏台。这些戏台不仅具有地域特色,而且以“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被人称奇,既体现了中国民间古朴的建筑风格,又体现了古徽州的乡村文明与风土民俗。

祁门县完整地保留着11座明清时期的古戏台,都集中在祁门西乡的新安乡、闪里镇境内,其中新安乡有8座,闪里镇有3座。这里与江西省浮梁县毗邻,同东至、石台二县接壤。

徽州的古戏台隐匿于万山之中,它与我国其他地方的古戏台不同。它建在徽州宗族祠堂的前进,与享堂相呼应,其目的是为了能够与祖宗同乐。古戏台有高塘王氏、珠林赵氏宗祠、上汪村汪氏宗祠、李坑陈氏,自古人才辈出,文风昌盛。诸如民居、祠堂、庙宇、牌坊、楼阁、桥梁等古建筑,依山傍水,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幅“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画面。

在古徽州所遗留的戏楼中,规模最大、格式最为完美、最负盛名的是馀庆堂古戏台,它位于祁门县珠林村,是村中赵氏宗祠的一部分,始建于清朝咸丰初年(1851年-1853年)。其精美的雕刻,独特的建筑风格,完整的木制构建,无不充分体现了徽州建筑艺术的造诣和成就。

馀庆堂古戏台是目前最豪华的国家级古戏台之一。祠堂总面积为504.08平方米,其中戏台占地面积是98.6平方米。观戏楼面积为38.12平方米。由于它建在祠堂内,又是固定的戏台,也被称为“万年台”。

馀庆堂的藻井颇具特色,且如今这口藻井的井口、腰、筋均保存尚好。被称为是古建戏台文化之瑰宝,中华徽韵遗产工艺之精华。

戏台中央的藻井更是徽州戏楼里独一无二的结构,呈规则的八角形大钟状,顶部是一个八卦木雕花纹。藻井中间有束腰,全井均涂有淡黄色古漆,井中水藻图案,淡雅有致,美轮美奂,精彩绝妙。可惜的是外封版图案已在文革期间被破坏较严重,有些损失,现在也难以恢复原貌了。

这座金碧辉煌的古戏台是由何而来的呢?据历史资料考证,是由老屋下组赵氏后裔赵友善一支迁居而来。早在咸丰初年,赵友善的第八代孙赵昌阳、赵五保两人带头领班动员村民建祠,因老屋下祖祠名为“积庆堂”,珠林赵氏一世祖名“友善”,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意,并取堂名“馀庆堂”,又因珠林组前一条小河名为龙溪河,而古戏台是固定式样,所以又称“龙溪天水万年台”。

在戏台的墙板上,还有许多文人墨客的题词言书。当年演出的戏班名称、主角艺名,还有所演的戏码都是当年戏班们信手写下的题壁,如今成为宝贵的史料记载,从中可以一窥当年的演出盛况。这也是古戏台所独有的时政价值。

馀庆堂古戏台是古徽州戏台群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还有顺本堂、叙伦堂、大本堂、新安老街古戏台等10余座精美绝伦的古戏台等您来探索。它们各具特色又基调一致。

位于后台的题壁就是每一座古戏台的共有特色,它大多在戏台中间隔扇与上下场门的背面。通过题壁上的戏名可以知道八国联军进北京之前的漫长岁月,老百姓喜欢看什么戏,徽州地方的戏剧艺术在那时发展到了什么阶段。此外,还能归纳总结出在这个地方,戏剧种类之间的兴衰更迭。因此,古戏台的题壁深受戏剧专家和地方志研究人员的重视。

古戏台作为一种演出场所,不仅有娱乐功能,更有宗族教化功能,对维护宗族势力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能维系宗族的血缘关系。徽州人讲究尊祖敬上,戏台的建造就是在仪门前厅,与寝堂相对,祖宗的牌位正对着戏台,族中支台唱戏,当然要打开享堂的隔门,与祖宗同乐。让全族上下都感受到宗族的气派与荣耀,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此外,徽州古戏台又有警示作用。徽州不仅在迎神赛会和婚丧喜庆时有演戏的习惯,而且在诉讼之后每有罚戏的习惯。歙县潭渡《受祉堂大程村支谱》记载,遇有砍伐水口林木,纵牛羊作践宗祠屋,都要责令败诉者罚戏。甚至封山、禁笋、禁茶、护村、保祠、护坟,都通过演戏来进行广而告之,违禁违法要受到罚戏的处罚教育。

祁门古戏台群展现着古建筑之美,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承载着传统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它对于讲好乡村故事亦有助益,已然成为顺应时代潮流、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对展现徽州文化的历史风貌、建筑风格起到直观的宣传与促进作用。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处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