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履痕

2022-02-11 06:09:31 - 媒体滚动

脱贫攻坚的履痕

脱贫攻坚是一场举世瞩目的伟大壮举,涉及农村社会的深刻变革,是广大农民奔向小康之路的英明决策。苏风屏先后两次担任平陆县坡底乡碾道村驻村第一书记,在那里度过6年的岁月,有着曲折经历和切身感受。她的长篇纪实文学《民情日志》真实感人,生动形象,一路风景一路歌,是一部精准扶贫的上乘之作。

苏风屏多年前以记者身份曾经采访过坡底乡,对于“平陆不平沟三千”的乡村有过恐惧。2015年7月,当命运的机缘来临之际,她义无反顾地奔向坡底乡碾道村。可是,第一次扶贫路上就遭遇挑战,越野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沟中熄火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乡里派车救援才好不容易到了碾道村。

该书开篇就把焦点对准了村里的关键问题饮水。苏风屏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发现村里每家都有一两口水瓮,一问才知农民喝的竟然是雨水。扶贫光说不行,关键在真抓实干,老百姓更看重的是实惠。市文联党组与工作队、村“两委”深入水源地察看,报请坡底乡党委政府同意,向县有关部门递交饮水设施维修资金申请报告。工作队队长畅民一有时间就到有关部门催促,经过努力,维修资金到位,水利工程队进村施工,终于解决了农村的吃水问题。接着两场暴雨之后,通往碾道村的碾沟桥护栏倒塌了,有个三轮车过桥时刹车失灵翻到沟里,车毁人伤。扶贫队急百姓之所急,向县里交通运输部门反映情况,修好了这座桥。农民高兴地说:“文联帮扶实打实,危桥变成爱心桥。”

农村工作十分繁杂,碾道村的贫困问题千头万绪。这个村由5个居民组11个自然村组成,土地贫瘠,水源不足,主导产业是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花椒、烟叶、核桃等。全村448人,80%的青壮劳力都出外打工,只有100人留守村里,多是老弱病残。这就是农村的现实状况。怎么改变碾道村的贫困状况?苏风屏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后,召开大会让大家出谋划策。人们七嘴八舌,又说种烟叶,又说种花椒,由于烟草产业受政策限制,风险大,最后决定发展花椒等经济林产业。

如何帮助农民摆脱穷困走上致富路,考验着扶贫队员的智慧和能力。碾道村的郑玉治是个能人,勤劳能干,种植着小麦、玉米、花椒和核桃等,可是,一场帕金森病让他成为贫困户,所谓“救护车一响,一年猪白养”。苏风屏想方设法帮助郑玉治一家,使他们摆脱贫困。郑光义在外务工扭伤腰,媳妇得了腰椎间盘突出,两人都不能干重活,孩子上职业学校。苏风屏帮助他们申请助学金,在网上提交雨露计划申请表,解决了孩子的上学问题。郑光义和父亲种植10多亩桃园,苏风屏和工作队又联系专家,为他们传授桃树管理和病虫害消杀技术,使桃树获得丰收。郑光义的父亲被评为乡里的“勤劳致富带头人”,实现了郑家的脱贫梦。苏风屏和扶贫队员们所做的一点一滴,都融入碾道村的脱贫攻坚历程之中。

碾道村的干果经济有花椒、柿饼、核桃等等,产业扶贫是农村致富的重要途径。扶贫队和乡里有关部门走访果业局、进行市场调研,认识到花椒、柿饼、核桃经济林的价值,召开动员会,拉开以花椒为主的“人均一亩经济林”的产业扶贫帷幕,正式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优势产业。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努力下,碾道村的花椒种植达到200余亩,迈向小康路的第一步。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商标上下功夫。碾道村的土特产不少,既有花椒、核桃,还有牛心柿、土鸡蛋、红薯、小米、土蜂蜜等等,工作队与村“两委”研究,帮助碾道村注册“碾道红”商标,体现地域特色,彰显文化因素,作为“特色产品+地理标志商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使碾道村的农产品拥有品牌。

苏风屏的这部作品,也反映了工作队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乡村文化实力的事迹。碾道村的经济布局已经规划好了,作为古老的村落还有什么优势可以开发?那就是旅游资源。碾道村有百年护村古树、石碾石磙、老房老窑、老物件等等,还有中条山的最高峰锥子山以及农家餐饮、水果采摘、爱心扶贫超市等,可以发展农村旅游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这是工作队队员的心声。他们通过做工作,让村里把3间闲置房整合利用起来,一间作为农产品展示室,一间作为文化记忆室,一间作为扶贫超市。苏风屏还利用在文联工作的条件,请戏剧界的名角到碾道村唱戏,活跃乡村文化生活。于是,帮助碾道村建设舞台列为市文联2018年帮扶计划之一。文联多次与县里沟通,建设舞台的资金终于批下来了,使这个古老的村子终于有了自己的舞台,群众的文化活动上了一个新台阶。

苏风屏6年的扶贫生活,6年的乡村日志,凝结着她的心血,体现了一个作家的人文情怀。这部作品反映了当代农村的现状,描绘了农民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征,记载了碾道村脱贫攻坚走上小康之路的艰难历程,高扬着奋斗者的主旋律。这是一部具有时代特征的可歌可泣、令人感动的纪实文学,也是一部厚重宏大并具有震撼力的脱贫攻坚文学作品。

宁志荣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