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了浪费、不扔鸡肋?如何让余量食物发挥“余热”?

2022-12-11 11:00:18 - 媒体滚动

转自:农视网

叶子打焉的青菜、

品相不太好的水果、

快到保质期的临期产品、

外包装破损但内包装还在的食物等

超市、便利店等店铺

总有相当数量的

“残兵败将”被挑剩下

这些食物被零售业

称为余量食物

尽管吃还是能吃的

但因为达不到售卖的品质标准

只能作“丢弃报损”处理

以生鲜类商品为例

超市损耗比例接近一成

着实令人担忧

扔了浪费、不扔鸡肋?如何让余量食物发挥“余热”?

减少浪费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直以来

零售门店丢弃余量食物的处理方式

总会引发网友关注及热议

那么

余量食物除了被丢弃

有何更好的处理办法吗?

避免食物浪费还能做些什么?

余量食物怎么捐?

余量食物包括但不限于外观或包装不符合售卖要求、按产品货架期要求须下架、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预包装食品或农产品。

一般来说,超市等店铺对于余量食物的处理方式是降价销售。但尽管如此,对于缓解食物资源的紧张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长期以来,全球食物供需不平衡现象普遍存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指出,约占全世界总人口40%的人(30亿人)无法得到健康饮食。另一方面,则是食品浪费触目惊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食物损失和食物浪费9.3亿吨。在我国,据有关专家不完全统计,每年浪费的粮食、食品总量至少能养活3亿人。

扔了浪费、不扔鸡肋?如何让余量食物发挥“余热”?

常有人质疑,除了降价处理或丢弃,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些余量食物捐出去?答案是:可以捐。然而,捐给谁?怎么捐?如何保证安全和捐赠过程的公开透明?这些都是一长串有待拉直的问号。

日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零售企业开展余量食物捐赠实践指南》,鼓励零售企业将临期食品等余量食物进行捐赠,此举有利于引导连锁企业减少食物浪费,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值得点赞。

此次发布的《零售企业开展余量食物捐赠实践指南》系行业首部。首先圈出定义:余量食物是指零售企业因故未售出且可食用、无食用安全问题的食物。其次明确捐赠路径:捐赠企业在识别经营范围内余量食物中的可捐赠食物后,可委托第三方公益机构,以固定频次将余量食物分发至匹配的受捐赠机构(接收方);或通过实体经营门店、货仓,对经营范围内的可捐赠食物进行识别和整理后,直接分发至接收方。此外,提出协会与食品经营企业一道,通过发布共识倡议、开展行业调研、分享企业最佳案例、编写报告及指南工具等工作,促进减少食品浪费工作展开和深化。此举为零售企业在余量食物捐赠流程标准化方面提供了参考,也为相关方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工具包,必将推动越来越多企业加入这一行业,带动供应链上下游及全社会关注粮食节约,减少食品浪费。

让余量食物发挥“余热”

据了解,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发达国家已经有了食物银行的实践。在我国,不少企业也一直在探索、尝试通过余量食物捐赠这种形式来减少浪费。

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沃尔玛中国已捐出总价值近378万元的余量食物,惠及超过15万人次。

江苏南京等地开张了必胜客餐厅“食物驿站”,不定期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余量食物。

好特卖通过四川省成都市天府社区“食物银行”捐赠平台的优势,将过剩资源免费援助给有需要的广大群众。

肯德基餐厅门口贴有“余量食物领取站”字样的冰箱一经亮相,便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

小知识

“食物银行”与银行其实毫无关系,它是个通过向生产和流通渠道募集即将被浪费的食物,在食物浪费和食物不足间搭建桥梁,为社区低收入弱势家庭提供食物补充的公益服务机构。

扔了浪费、不扔鸡肋?如何让余量食物发挥“余热”?

值得注意的是,余量食物的捐赠可谓是好处多多。

经济效益:减少食物浪费,助力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减少余量食物末端处理环节企业和市政收入。

环境效益:减少食物全生命周期的碳排,减少末端食物垃圾的产生和污染。

社会效益:帮助解决受益群体的食物需求,建设资源节约型低碳友爱型社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馨

余量食物可以认为是绿色低碳商品。将流通过程中剩余的食物再利用,实现食物的梯次利用,既避免直接丢弃带来的处置成本和处置过程中的排放,也满足了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别让“食物银行”变了味

不难看出,捐赠在余量食物多种处理方式中不失为最佳选择之一。而由此诞生的“食物银行”可谓是功不可没,它的出现不仅为余量食物捐赠搭建了平台、畅通了渠道,同时也为捐赠过程提供了重要保障,一经推出即获得大众的推崇。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在我国本就处于起步阶段的“食物银行”,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亟需找到妥善的解决方案。

扔了浪费、不扔鸡肋?如何让余量食物发挥“余热”?

当前,很多地方推出的“食物银行”,有企业经营的,也有社区举办的,模式类似,问题也类似:有的遭遇市民哄抢,食物未到真正有需要的人手里;有的“食物银行”管理疏忽,出现食物变质情况;还有的“食物银行”混入了过期食品、问题食品;有的“食物银行”变了味,沦为企业营销窗口。可见,“食物银行”还要完善经营模式,加强日常管理,确保公益不走偏。

“食物银行”如果想长期维系下去,首先就要解决食物来源,比如商家未售完食物,社会人士捐赠等。然而,这些来源都不稳定,商家经营均有计划安排,时常按照市场情况做调整,不可能每天都有剩余食物,社会人士捐赠也不固定,导致缺乏充足的食物供应。因此,可引导更多餐饮企业和生鲜食品企业参与,在市场上低成本收购滞销农产品、临期食品等,统一捐赠、分配给各地“食物银行”。

扔了浪费、不扔鸡肋?如何让余量食物发挥“余热”?

其实,也不仅仅是“食物银行”,在余量食物的捐赠中,要确保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对食物来源、质量进行严格审查,逐一登记备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做好源头追溯工作,防范过期食品、问题食品混进来。食品安全非小事,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余量食物捐赠也必须把牢关口,企业要对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有更高要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积极加入到捐赠行动中来。诚然,目前的余量食物捐赠仍然存在痛点,大众认知误区、冷链物流基建的限制、政策环境和市场标准等都需要补足。但痛点意味着更多期待,未来将由各方合力日臻完善。余量食物捐赠在中国还属于一个新事物,还要保证捐赠公平透明,让余量食物真正到达有需要的人手中。

粮食来之不易

理应倍加珍惜

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

是“减少食品浪费、

关注余量食物”中的重要一环

食物最好的归宿

就是在我们的胃里

让余量食品发挥余热

向需要帮助的人传递温暖

正是一举多得的良策

来源 | 中国新闻周刊、人民网评、光明网

编辑 |杨虹

主编 |蒋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