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朝鲜族语专业教师和学科带头人80%出自这所学校

2022-04-11 11:01:53 - 瞭望

全国高校朝鲜族语专业教师和学科带头人80%出自这所学校

➤立足区域和民族特色,延边大学在朝鲜-韩国语言文学、朝鲜半岛及东北方言研究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提高学科品牌、学术影响力和办学声誉,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起点引才、全方位育才、多渠道留才、精准化用才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双溪

始建于1949年的延边大学,是一所坐落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综合性大学,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稳定繁荣、地域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咨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70余年来,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之风,延边大学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抢抓时代发展先机,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先后成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吉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同支持建设大学、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A类高校。

秉承“求真、至善、融合”的校训和“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传承文化、突出特色,民族团结、共教共学,广泛交流、多边合作”的优良办学传统,延边大学形成了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民族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专访了延边大学校长金雄。他表示,勇担新时代使命,学校将准确把握所处历史方位和阶段特征,充分发挥自身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在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东北亚区域以及“一带一路”北向新通道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契合学校发展的突破点和发力点,科学谋划学校发展蓝图,争取早日实现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延大梦”!

全国高校朝鲜族语专业教师和学科带头人80%出自这所学校

奋楫新一轮“双一流”

《瞭望》:延边大学凭借什么优势入选了吉林省省属高校唯一的“双一流”建设高校?

金雄:“十三五”期间,学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学校成功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这背后主要得益于学校立足区域和民族特色,始终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尤其是亚非语言文学(朝鲜-韩国语言文学)方向作为特色优势进行重点建设。

亚非语言文学是学校最早获批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也是国家重点学科和吉林省重点学科,更是学校“211工程”“2011计划”“双一流”建设的牵头学科和核心学科。

目前,外国语言文学交叉融合相关学科,在朝鲜-韩国语言文学、朝鲜半岛及东北方言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

《瞭望》:你们是如何推动一流学科建设的?

金雄:为推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校实施“1158+”学科发展规划和一流学科“特区制”。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挥示范引领、以点带面、辐射全局的作用,将具有引领作用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新方法等推广到其他学科,带动学校整体建设。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完成一流学科首轮建设阶段性目标,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由2017年的前13%上升到2020年的前4%。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目前已新增博士一级学科4个,硕士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3个,教育部批准备案交叉学科5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两个学科已经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 世界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学科连续7年入选。

《瞭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开启后,延边大学有哪些新目标和规划?

金雄:2021年底,学校明确提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新征程。

为此,学校科学规划了未来五年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办学目标:到2025年,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政工作统领作用不断加强,稳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地位,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积极培育学术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主动承担国家重大攻关项目,提高国内外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双一流”(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和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跃上新台阶,成为服务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人才库,服务“一带一路”北向发展和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开放的思想库,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新地标,办学综合实力确保省内领先、国内同类大学前列。再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到2035年学校基本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瞭望》:“十三五”期间,延边大学的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实现省属高校“零”的突破,这对学校意味着什么?背后有哪些人才队伍建设经验?

金雄: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是衡量一所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竞争日趋激烈,谁拥有顶尖人才,谁就能占领科学高地,引领学术潮流,获得竞争优势;谁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谁就有学科品牌、学术影响力和办学声誉。

多年来,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力求高起点引才、全方位育才、多渠道留才、精准化用才。

首先,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突出课堂育德,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施“秉烛育人”工程,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健全完善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培育选树国家级、省级黄大年式好老师(教师团队),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

其次,科学合理引才育才。以“一流学科杰出人才”岗位设置计划为牵引,面向海内外延揽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积极培育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教学名师等,“柔性”引进国内外高端才智,推进“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机制建设。完善教师发展服务体系,实施图们江学者支持计划、青年英才预约培养计划、教师能力水平提升计划,加大对优秀人才和骨干教师特别是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支持力度,着力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衔接有序、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最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人力资源规划,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与岗位配置,统筹推进教学科研、党政管理、服务保障队伍发展。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考核、晋升等方面政策制度,深化分类管理、职称评审、绩效分配制度等改革,构建岗位与团队、年度与聘期相结合的多层级、分权重的教师分类评价体系,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瞭望》:在破“五唯”上,你们有哪些新举措?

金雄:学校积极构建破“五唯”的科学评价体系,制定多维、多元、分类、分型的评价标准,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激励不同背景的教师多样化发展。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处先后起草制定了7个主系列、8个辅系列新标准,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成果目录,修订部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把课堂教学质量作为主要标准,新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科学研究系列,新增教学型和社会服务型,取消教学研究论文作为限制性条件,取消论文、课题数量要求,取消学历年限要求。

让学生“眼里有光”

《瞭望》:如何让学生进入大学后持续保持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爱?

金雄: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本科生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三时段一贯通”本科人才培养路径,在充分发挥学校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按照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方向培养三个阶段,实现多元文化教育全程贯通。

实行“三化五结合”,突出人才培养特点。即:立德治学一体化、培养方案个性化、学业导师全程化,实现文科素质与理科思维相结合、知识学习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国内培养与跨国体验相结合、学业评价与质量提升相结合。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以学校为中心、以地方政府和东北亚高校为两翼实现协同育人。学校引入地方行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制定,校地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还与东北亚地区的一些高校建立合作机制,通过邀请国外专家驻校讲课,互派学生交流学习,实施学分互认等,加强育人合作。同时依托“图们江论坛”“长白山论坛”等国际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强化人才的跨国文化体验,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瞭望》:你认为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什么?

金雄:关键是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把对“培养什么人”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教育强国战略部署上来。

近年来,延边大学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六个下功夫”,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始终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不断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加强网络思政,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绩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二是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坚持“以本为本”,践行“四个回归”,全面实施振兴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推进“三大工程十项计划”2.0版。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布局急需专业,提升专业设置与国家和吉林省转型升级的匹配度;加强协同育人,强化具有延大特色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专业建设,争取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推行“三时段一贯通”和“三化五结合”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和书院制管理模式,推动课程改革和“课堂革命”,为学生提供可选式课程菜单;加大国家级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力度,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实验室,推动创业就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专业教育深入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类型,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全面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融汇创新多元文化教育,实现德育教育与学业教育一体化。□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