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第十九部长篇小说《秦岭记》面世

2022-05-11 07:05:13 - 媒体滚动

贾平凹第十九部长篇小说《秦岭记》面世

贾平凹第十九部长篇小说《秦岭记》面世

本报讯(记者黄蓥)作为一名高产量作家,贾平凹每隔几年便有长篇问世,被誉为“文坛常青树”。5月10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贾平凹的最新小说《秦岭记》,这也是他开始文学创作近五十年以来,创作的第19部长篇小说。

贾平凹自1973年发表文学作品以来,出版过大量重磅作品。这一次,他重返生于斯长于斯的秦岭大山,携带《山海经》和《聊斋志异》等所蕴藏的传统文化基因,将秦岭里的物事、人事、史事悠悠道来,奉献出一部在心里累积经年的秦岭山川草木志,动物志,村落志,人物志。《秦岭记》中,他以笔记小说的形式讲述了近六十个秦岭故事,既有《山海经》《聊斋志异》等传统文本的基因,又蕴含着作家生长于斯的别样密码,境界开阔、笔法摇曳。绵延长篇中,有山川里隐藏着的万物生灵,有河流里流淌着的生命低语,更有万千沟坎褶皱里生动着的物事、人事、史事。

贾平凹写的秦岭故事,皆发生于文学地理意义上之秦岭南北,而中国大历史之重要事件,亦大多发生于此。对应着秦岭的混沌磅礴,浩瀚无边,在新书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贾平凹破除文体疆界,自觉承续中国古典文本传统,又在意趣笔法上自成一格。“生命就是某些日子里阳光灿烂,某些日子里风霜雨雪”“生有时,死有地啊,其实人是一股气,从地里冒出来的,从哪儿冒出来最后又从哪儿回去”“不论是人是兽,是花木,是庄稼,为人就把人做好,为兽就把兽做好,为花木就开枝散叶,把花开艳,为庄稼就把苗秆子长壮,尽量结出长穗,颗粒饱满”……《秦岭记》中的这些感悟来自作家七十年来的生命洞察。

贾平凹成名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商州》出版,写的就是老家商州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乡村的淳朴生活。次年再发长篇小说《浮躁》,斩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2008年,《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出版67万字的长篇小说《古炉》,获得“施耐庵长篇小说奖”、第四届“红楼梦文学奖”。2013年出版《带灯》获评“2013年度中国好书”。2014年推出的《老生》获得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2018年的《山本》则是他历时多年深入秦岭数次所书写的告慰秦岭的一部奇书。2020年的《暂坐》也广受好评。

从商州到秦岭,贾平凹步履不停,他那些扎扎实实的作品每部都是一次变脸,文体也愈加丰富多姿。这次《秦岭记》的出版更是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文本体验——笔记体小说。对此贾平凹说,他不想写现在流行的小说与散文,想突破文体疆界,写出不一样的东西。他认为,小说可以借鉴散文笔法,散文又何尝不能吸纳小说笔意。于是不一样的《秦岭记》诞生了。

多年来人们好奇贾平凹如何保持旺盛的创作精力,对此他在《秦岭记》的后记中也回应说,“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在写秦岭。写它历史的光荣和苦难,写它现实的振兴和忧患,写它山水草木和飞禽走兽的别样,写它儒释道加红色革命的精神。先是着眼于秦岭里的商州,后是放大到整个秦岭。如果概括一句话,那就是:秦岭和秦岭里的我……有好多朋友总是疑惑我怎么还在写,还能写,是有才华和勤奋,其实道家认为‘神满不思睡,气满不思食,精满不思淫’,我的写作欲亢盛,正是自己对于秦岭仍在云里雾里,把可说的东西还没弄清楚,把不可说的东西也没表达出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