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人去路还香”

2023-06-11 15:35:18 - 北京晚报

钟桂松

“卖花人去路还香”

本文作者和韦韬先生的合影

时间过得真快,茅盾先生的儿子韦韬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了。2023年,是韦韬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在茅盾先生去世之前,我就和韦韬先生建立了联系,三十多年里从未中断过。韦韬先生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我历历在目,有不少事还切实参与,感同身受。每当我走进桐乡乌镇的茅盾故居,走进桐乡市档案馆,看到茅盾先生生前用过的各种物品,看到那些珍贵的茅盾档案,便更加怀念韦韬先生——像他这样的前辈,值得人们长久的敬仰与怀念。

韦韬先生是抗战时期在延安入党的老革命,曾得到周恩来、张闻天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韦韬的姐姐沈霞1945年8月20日在延安因术后感染去世后,在周恩来的亲自安排下,韦韬从延安赶到重庆,和父母生活了几个月,以安慰他们受伤的心灵。不久,根据周恩来的建议,韦韬抵达北平,先后在《北平解放三日刊》《辽宁日报》《安东日报》《沈阳时报》《东北日报》《长江日报》等担任记者、编辑。新中国成立后,韦韬进入外国语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学成毕业服从组织安排,到南京的军事机关编辑军事刊物。自此,韦韬从一位地方新闻工作者,成为一名军人。粉碎“四人帮”后,中央希望茅盾撰写回忆录,为党和五四新文学留下珍贵史料。茅盾正式向中央军委和中央统战部提出申请,经组织同意,韦韬回到父亲身边,协助父亲查找资料,回忆往事。1980年7月,韦韬决定提前从军事院校办理离休手续,专心致志帮助父亲。

长期在外生活、工作,韦韬先生对故乡的印象并不深。全面抗战爆发前,他只和父母、姐姐在清明节时回乌镇住几天,其余时间都待在上海。全面抗战爆发后,他跟随父母辗转于香港、新疆和延安。到后来走上工作岗位,就更没有机会回故乡走一走看一看了。1981年3月27日,茅盾先生去世,为了乌镇茅盾故居的建设,韦韬先生才和故乡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1983年3月,我和时任桐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吴珊到北京参加首届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会议结束时,韦韬先生对我们说他已经整理出父亲的一部分生活物品,准备捐献给乌镇的茅盾故居,“你们在北京,正好可以带回去”。我们听后非常高兴,也特别感激。

就这样,韦韬先生陪我们去交道口南三条13号的茅盾故居取茅盾先生的遗物。当我们抵达故居时,故居的同志正在院子里打包,茅盾先生生前穿过的衣服、皮鞋,用过的公文包,以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使用的烤面包机等,足足装了三个大皮箱。随后,我们提着三个大皮箱先乘火车到嘉兴,再转车回桐乡。记得有一把茅盾先生生前用过的弯柄雨伞,因为箱子里放不下,我们就随身拿着。如今乌镇茅盾故居里展示的茅盾遗物,都是韦韬先生四十年前无偿捐献的。其实,那时的韦韬先生对故乡的印象已然模糊,他慷慨捐献,只是出于对故乡的一种信任,一种深情。

1984年12月,韦韬先生终于回到了故乡。当时,第二届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在杭州召开,12月9日,韦韬先生和参会代表从杭州到桐乡,在县政府领导的陪同下,乘轮船去乌镇,在乌镇吃中饭。下午,大家一起参观了尚未对外开放的茅盾故居。

因为下午参观的人比较多,韦韬先生只是匆忙看了一眼,便和参会代表返回桐乡县城参加晚宴。吃过晚饭,我们陪韦韬先生乘坐县委的小轮船再访乌镇,他要仔细看看故居里的展览。

看完展览,夜已深,我们建议韦韬先生就住在故居里,毕竟四十多年没在自己家住过了。可韦韬先生说,故居已经是文物保护单位,自己再住不大合适,还是和我们一起住旅馆。那天晚上,他和我们一直谈到深夜,对展览提出许多修改意见。

第二天早上,我们陪韦韬先生去乌镇东栅外的乡下,祭拜他的祖母陈爱珠。韦韬先生和祖母的感情非常深,小时候父母参加革命活动,无暇顾及子女,都是祖母在上海帮忙照看。看到祖母的坟墓整修得很好,还立了墓碑,他十分感谢故乡人。

回乌镇时,正好路过外婆家的孔家花园,韦韬先生专门去已经荒芜的院子里看了看。随后,他又回到茅盾故居,继续和我们谈展览的内容,强调展览不要拔高、不要脱离历史实际,他说:“我父亲生下来以后,家道就有些衰落,所以我父亲他们主要是靠外祖父陈家的帮助……”直到十二点多,他才和乌镇镇委、茅盾故居的同志依依惜别,乘坐小轮船返回桐乡县城。

乌镇植材小学是茅盾和沈泽民(茅盾的弟弟)就读过的学校,韦韬先生对植材小学也充满感情,不断给植材小学寄送父亲的著作。2002年适逢植材小学百年校庆,韦韬先生专门寄来一千元钱和父亲的一份手稿原件,为植材小学“庆生”。这珍贵的礼物,给植材小学师生以极大的鼓舞。

晚年的韦韬先生,对故乡的感情越发浓厚,伴随时间的推移,他也开始思考父亲档案的去向。当桐乡市政府和桐乡市档案馆的同志与韦韬先生联系后,他觉得故乡人是值得托付的,便在2007年3月决定将父亲的手稿、照片、图书等1054件珍贵档案,无偿捐献给桐乡市档案馆!

这些珍贵档案的时间跨度从1925年到1981年,整整五十六年,其中小说、日记、书信、诗词、读书笔记等手稿有610件共14287页,全面反映了茅盾先生文学创作活动、政治活动、家庭生活的情况,有一部分从未公开发表过。2007年11月8日,韦韬先生专程到桐乡参加茅盾档案的捐赠仪式,此事在社会上引发巨大反响,上海的媒体以“千件茅盾档案荣归故里”为题进行报道。一代文学巨匠茅盾的档案,其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故乡人不忘韦韬先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桐乡市档案馆及时整理出版了十三册《茅盾珍档手迹》,以供世人学习与研究。这些珍贵档案的出版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经过“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评审,2010年2月,“茅盾珍档”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2011年3月,八十八岁高龄的韦韬先生再次回到故乡。他告诉我,这次来,一是想看看之前捐献的那些珍贵档案,当他看到档案馆保存得非常好,便放心了;另外就是让我替他主编黄山书社版《茅盾全集》,当时我还没退休,他想听听我的意见。我明白韦韬先生的想法,没有二话,答应下来。见我答应主编《茅盾全集》后,他非常高兴,说:“好了,这次想了解、想办的事情都完成了,我放心了。”

记得那天吃完晚饭,我和朋友聚在韦韬先生下榻的东方宾馆的房间里聊天,他有问必答,还主动提起儿女的情况,介绍了夫人陈小曼娘家的情况,也讲了讲自己在延安的生活。我们问他:新中国成立后,您来过乌镇吗?他说“文革”期间,他只身一人悄悄到过乌镇,但因为全面抗战爆发后一直没回来,老房子的位置在哪里,他有些不确定,好在边上有修真观戏台,很快就找到了。不过当时老房子里住的人他都不认识,所以只在门口拍几张照片就回去了。我们还问他:听说您的女儿小钢来过乌镇?他说当时他的同学赵明要到南方出差,问我有没有空同去乌镇,可我没有时间,就让他把正在杭州读大学的小钢带上。赵明到杭州后,就和小钢一起来乌镇了。

那天,韦韬先生很开心,也很放松。没承想,这竟是韦韬先生最后一次回故乡,也是最后一次和故乡人畅叙。

山高水长,我们知道,桐乡籍的先贤前辈中,有茅盾先生捐出二十五万元稿费,设立长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有钱君匋先生捐出自己毕生收藏的文物,为故乡留下一座“君匋艺术院”;丰子恺先生和徐肖冰先生,也为故乡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2013年7月14日,韦韬先生在北京逝世。这一年的冬至,遵照遗愿,他的骨灰安放在茅盾夫妇的墓侧,而他生前托付的《茅盾全集》,已于2014年3月由黄山书社出版。“卖花人去路还香”,韦韬先生的高尚精神将永远激励故乡人奋勇向前!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