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如何成为人间乐土?《寻古中国·古蜀记》第二集《悠悠宝墩》播出
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
当今,成都作为网红城市,吸引天南海北的人们驻足此处,久久不愿离去。可早在四千年前的成都平原,就出现过八座古城。这些古城都是谁建造的?古蜀人如何把蛮荒之地变成了人间乐土?这些古城为何仅延续数百年便惨遭废弃?
在抽丝剥茧的考古探寻中,神秘古蜀国的轮廓逐渐清晰。6月11日晚,《寻古中国·古蜀记》第二集《悠悠宝墩》播出。在纪录片的镜头中,观众得以在丰富精美的文物遗存中,了解成都平原古城的兴衰。
走进史前古城遗址能否揭开古蜀族群来源之谜?
自1995年开始,在成都市中心100公里范围内,陆续确认了8座史前古城遗址。
新津宝墩古城、岷江东岸的郫县古城、温江鱼凫村古城、岷江西岸的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古城和紫竹古城、大邑县的盐店古城和高山古城。其中,宝墩古城发现最早,因此以宝墩古城为代表的8座古城及周围众多大小聚落遗址,考古学称为“宝墩文化”。
高山古城,发现最晚却年代最早,这些古城能否揭开古蜀族群来源之谜呢?纪录片中,就带领观众走进了高山古城遗址。这座距今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城址,总面积约34.4万平方米,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斜梯形。研究人员对其土壤进行浮选后,发现遗址内水稻比例占90%,与传说中黍、粟等耐寒耐旱作物不同。从小米到大米的主食变化,这一发现带来新的疑问。高山古城的主人,到底是蜀王族人还是另有其人?
此外,在纪录片中可以看到,在2014年前后,高山古城发现88座墓葬和一座人祭坑。由于墓葬浸泡在地下水,4000多年前古蜀人骨架保存完好,有19具人骨却被人为拔除牙齿。拔牙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风俗之一,大多出现在黄河与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山川阻隔之下,拔牙风俗为何会出现在成都平原?
在科学分析和技术鉴定帮助下,研究者猜测拔牙是成人仪式或宗教仪式,按时间顺序将出现拔牙现象的地区连线,一条横贯中华文明的传播链赫然出现,从黄河流域向南传播至长江中下游,再通过江峡流域或人群迁徙进入成都平原。
为查清高山古城中居民构成,研究人员对出土人骨进行DNA分析鉴定,他们或是来自黄河上游的“西北人”,或是来自长江中游的“南方人”,存在着不同族源的汇聚与发展。
通过八大古城文物遗存了解宝墩文化的独特性
在洪水的长期侵袭和先民迁徙中,距今四千余年的新津宝墩古城正在慢慢崛起,4500年前宝墩先民种植的一粒稻谷,开启了古蜀文明向前迈进的脚步。于是,纪录片又将目光投向了宝墩古城。宝墩古城是古蜀王的治所吗?古城内群居先民何以为食?又何以为居?先民如何与水博弈呢?在镜头展示的画面中,这些问题都一一揭开神秘的面纱。
通过对宝墩探方区一系列检测与探究,一整条证据链证明,居住在此的古蜀先民基本掌握水稻耕作技术,水稻田的发现明确宝墩先民主食来源的变化。同时,在片中,还可以看到宝墩先民利用地形和河流的天然优势,在遗址外城油梗子段的城墙低洼处,设置宽约10余米的壕沟,并将高大的梯形城墙与深挖的壕沟相结合,组成一个防御体系。这样既能抵御西北而来的洪水,也能防止野兽或者外敌的入侵,还能发挥临时避难所的作用。
如此庞大的宝墩古城为何会消失?镜头中,考古人员分析古河道内的乌木、墓穴、陶片,推测距今约4000年前,宝墩古城未能逃过洪水多次冲击并被遗弃,但宝墩先民没有灭亡。他们在几百年与水博弈过程中,向成都平原腹地迈进,并逐渐积累了实用的治水经验。
此外,片中通过成都平原八大古城文物遗存,观众得以了解到宝墩文化的独特性,实证了古蜀文明融入中华文明的早期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