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实物粽子在安徽

2024-06-11 00:08:00 - 市场星报

又是一年端午节。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传说人们是为了纪念屈原开始制作粽子的。古代的粽子是什么样的?现藏于安徽省南陵县博物馆的两只北宋粽子告诉你答案!它们也是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三棱锥状四角粽子。

北宋粽子至今保存完好

“考古发现最早具备粽子形态的实物,是河南城阳城遗址八号战国墓出土的槲叶包裹,形状是近圆形的。”微博历史博主@考古de叔叔、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秦让平介绍,这些包裹有些包的是没有脱壳的稻谷,有些包的是黍,它们已经具备了粽子的基本形态——叶子包米,算是今天粽子的雏形。

中国最早的实物粽子在安徽

今天中国不少地方吃的粽子,是近三棱锥形的四角粽。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实物粽子是藏于安徽省南陵县博物馆、安徽南陵铁拐北宋墓出土的两只北宋粽子,它们“出锅”的时间距今900多年。其中一只保存完好,粽叶包裹,叶绳捆扎,与今天的三棱锥状四角粽子一模一样。

这两天微博上“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子来自750年前”成了热门话题,认为最早的实物粽子是现藏于江西省德安县博物馆的南宋墓葬出土的粽子,秦让平认为,这是不准确的。

终结甜咸之争

最古老粽子是肉的!

2014年6月-9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南陵县文物管理所对安徽南陵铁拐北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种类繁多、价值极高的文物,包括金簪、银梳篦、庑殿式彩绘木屋、木俑、家具、丝织品等,以及两只粽子。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室主任、安徽南陵铁拐北宋墓考古发掘项目领队张辉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安徽南陵铁拐北宋墓的很多重要发现不仅是安徽首次,也填补了本地区宋元考古的空白,对研究宋代社会结构、经济发展、葬制习俗等有重要意义。

由于年代久远,两只粽子已经碳化,没法打开粽叶一探究竟。为了进行深入的研究,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主任杨玉璋教授带领工作团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考古实验室对两只粽子实物进行了检测,对残破粽子的内容物、粽叶和粽绳进行了取样,对完整粽子进行了CT扫描。

检测结果显示,粽子里的米经过了高温加工,是煮熟后被用于随葬的。粽子里包含有明显的蛋白质产物,应该是肉粽。

猪肉粽、牛肉粽?张辉表示,北宋时期人们吃猪肉、牛肉都不太多,倒是羊肉吃的比较多。但由于粽子无法剥开做进一步的检测,里面包的究竟什么肉目前还无法确定。

肉粽、咸的!张辉介绍,南陵地处山区,时至今日人们吃的粽子依然以咸口的肉粽为主,安徽南陵铁拐北宋墓出土的这两只粽子是肉粽,应该是咸的。

机缘巧合粽子留存千年

根据考古发现,出土粽子的墓葬主人是一名朝廷命妇一一安康郡太君,她是宋代名臣徐勣的母亲。

据史料记载,北宋“郡(太)君”“县(太)君”封号的最后使用时间是政和二年,初步推断墓主人去世的时间不晚于政和二年(1112年),下葬的时间不晚于政和三年(1113年),距今已经有900多年。

为何会在墓葬中随葬粽子?张辉介绍,北宋时期粽子已经是人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食品,只是普通百姓和达官贵人吃的粽子制作方法、食材配料或有不同。安徽南陵北宋粽子和江西德安南宋粽子均在墓葬中被发现,或与当时的丧葬制度有关。

家里吃的粽子放两天就坏了,宋朝粽子为啥能留存到今天?张辉介绍,安徽南陵铁拐北宋墓是灌浆墓,即棺材外包石灰、粗沙、糯米浆等材质搅拌成的“浇浆”,密封性很好。但墓葬底部没有浇浆填充,随着地下水位的上升,棺木逐渐被淹没,泡在水中。所谓“干千年湿千年”,棺椁中的尸骨、粽子、丝织品、家具等也因此得以保存完好,重现于世。

来源/安徽商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