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千年禾城两头忙

2024-06-11 07:38:45 - 媒体滚动

转自:嘉兴日报

芒种,千年禾城两头忙

■沈兴良

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暑之后是大暑,有小雪必有大雪,有小寒也必有大寒,唯独小满后面缺大满,却来了一个芒种。于是芒种,较之于其他节气,就更让庄稼人的嗅觉变得灵敏。因为芒种的“芒”,谐音“忙”,意即农事忙碌,民谚说的“芒种芒种,连收带种”,也正是这个道理。这里的“忙”,是不光要忙“收”,更在于忙“种”。

话说旧时嘉兴,又名嘉禾、禾城,春秋那时还叫长水,又称槜李。至两汉,煮海为盐,屯田为粮。三国时,因“由拳野稻自生”,故名禾兴。嘉禾者,野稻也。自古禾城芒种两头忙,也正是因为千年以来的这种“忙碌”,才有了“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浙西三屯,嘉禾为大”“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诸多评说。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像如今尚存的,始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秀洲王店圆筒粮仓、海盐沈荡谷仓等,这些既是“仓廪实,国业实”的有力见证,也是嘉兴农耕文化的显影。

实行“联产承包”,改变了“大锅饭”格局,嘉兴农民生产积极性越发空前。春华秋实,不负耕耘。1984年,嘉兴粮食、棉花、蚕茧、水产品总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市农业总产值超过了20亿元大关。

想来,我近距离观赏禾城“一边收、一边种”的良田美景,已有近四十个年头,总是喜欢在不同季节,尤其在芒种时节,立定田埂之上,看田块、庄稼、农机显着似孙猴子七十二般变化的神通。可以说,嘉兴从一边收、一边种,到一边收种、一边推进“和美乡村示范区”建设,竟把一个收种两头都忙的农事节气——芒种,在描绘现代农业新“丰”景中,尤其在乡村振兴中,映射得最为直接,也最为鲜明,实在令人欣慰。

犹记得秋收后的田园“指纹”美如画;开春,麦苗、紫云英、油菜,包括蔬菜,为大地铺上清纯的绿;待到芒种,风吹麦浪,一丛丛、一垄垄、一片片,忽而似洋洲上下起伏,忽而像波浪前后滚翻。黄波,耀人眼目;麦芒,直刺天穹。这醉人的浪,是我童年的乐园;这诱人的香,是劳动者的收获;这一眼望不到边望不到头的黄,甚至可比方为金色的世界,既是“梵高”们喜欢的色调,更是眼下水乡农文旅的使者。

却说去年再次成为全省种粮“状元”,且十八年来粮食产量及播种面积连续位列全省第一的嘉兴,持续“稼穑蓬勃、驰而不息”,实行“田长制”“激励补偿制”,优化“种粮宝”服务,落实户转场、场入社、社联合,小田变大田,从而藏粮于地。让“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粮二代”接棒,“机器换人”;开拓“5G”辅助、“无人机”植保等智慧农业,普及在“指尖”上种粮,得以藏粮于技。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今的嘉兴田野,万象“耕”新,可说已是“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待“布谷、布谷”声起,便育良种、用良技,尤其是耕良田,让春耕铁犁与沃土深情地触摸。到了芒种,一边的肥沃水田里,插秧机在忙碌地播撒着年成的希望;另一边的金黄麦田里,收割机、运粮车像织布的梭子来回穿行,奏着丰收的主旋律。

时代变化了,你看现在的芒种前后,嘉兴又呈现着一种别样的田园忙碌景象:在麦浪滚滚的田野,“田头音乐”总会如期响起。在践行大食物观的今天,像桃花源、槜李园的“一花一果”,正成就着乡村的蝶变。在沃野露营地,草地上人流如潮,天幕下欢声笑语,帐篷里温馨浪漫,农家菜大快朵颐;还有“村咖”飘香,让诗和远方不再遥远……

平心而论,芒种的两头忙,现时的嘉兴早已不局限于芒种时节,而在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里;也不仅仅在农业,而是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

作者供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