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顶到海洋!共筑绿色未来,12座城市有话说→

2024-06-11 15:30:54 - 媒体滚动

6月7日,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交流研讨会在厦门召开。厦门、北京、成都、西安、深圳、盘锦、盐城、淮北、洛阳、北海、拉萨、克拉玛依12个城市参会代表共话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努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中国自然资源报》编发各城市代表发言,以飨读者。

编者按

从山顶到海洋!共筑绿色未来,12座城市有话说→

“厦门实践”新起点上再出发

从山顶到海洋!共筑绿色未来,12座城市有话说→

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柯玉宗

近年来,厦门市持续统筹推进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保护修复工作,不断拓展从“海域”到“流域”再到“全域”的生态保护修复实践。

厦门市注重规划先行,以高标准的空间规划引领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高标准编制完成《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并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在福建省率先印发实施《厦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年)》;构建完善海域空间规划体系,探索开展海岸带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海域使用规划、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详细规划等一系列涉海规划编制。

厦门注重系统治理,以系统性观念全方位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蓝湾工程,开展海域生态修复;按照“宜林则林、宜滩则滩”的原则,科学选择宜林海域实施红树林修复工程;实施绿水工程,开展流域综合整治;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统筹水生态治理;以山海健康步道建设为契机,同步开展森林质量生态修复提升项目;实施青山工程,开展矿山生态修复。

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绝非一日之功,必须笃行不怠。厦门将在已有基础上持续深入推进全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为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率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绿色根基。

描绘大国首都壮美生态画卷

从山顶到海洋!共筑绿色未来,12座城市有话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始终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色已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谋全局:从系统和全局角度寻求生态治理之道。北京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和战略引领作用,正确处理好舍与得、减与增、京与畿、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推进生态修复全周期闭环管理,构建从山河到城市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坚持规划引领,构建全域全链条生态治理体系;坚持系统治理,构建超大城市韧性生态系统;坚持协同治理,构建京津冀生态治理共同体。

攻难关:靶向攻坚破解超大城市生态治理难题。北京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创新突破,以高水平保护赋能高质量发展。坚持久久为功,“一微克”行动成就北京蓝天奇迹;坚持水城共融,以河道复苏助力城市更新;坚持以减促增,不断拓展城市绿色开敞空间。

惠民生: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坚持《人民至上》,全力打造绿城花城融合的花园城市;坚持万物共生,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坚持点绿成金,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建设“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从山顶到海洋!共筑绿色未来,12座城市有话说→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机关党委书记罗艺

近年来,成都市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先后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成都坚持规划引领,构建生态修复新格局。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坚决守牢生态保护红线,夯实“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生态本底。一是锚固市域国土空间格局,二是编制实施生态修复规划,三是建立实施评估监管体系,实现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监管,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

成都坚持综合治理,营造公园城市新景象。坚持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统筹实施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营造“蜀水间的魅力天府”。一是有序实施生态保护修复,二是全面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三是扎实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成都坚持改革创新,开拓生态保护新局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福祉需求,塑造“烟火里的幸福成都”。一是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二是丰富绿色低碳生态产品,三是不断增强人民生态福祉。蓝绿交织的公园体系基本建立,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形态初步呈现。

守护好中华民族祖脉

从山顶到海洋!共筑绿色未来,12座城市有话说→

西安是国家中心城市,是世界历史名城,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秦岭是中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祖脉。秦岭北麓主体在西安,如何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摆在西安市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围绕秦岭保护,西安市编制颁布《西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明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战略部署与总体布局,统筹全域全要素修复工程,探索项目实施与管理保障机制。规划结合西安自然地理和生态空间特征,构建《一屏一带一城、多廊多片多点》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湿、峪8要素,综合山上山下、左右岸、上下游,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规划引领提高了全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连通性,解决了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权责不明等遗留问题,优化了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近年来,西安开展了全市第一次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林业病虫害调查、秦岭地区矿山生态问题调查等专项工作,掌握了全市植被覆盖率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监测网络。

根据生态问题,西安实施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入选“十四五”第二批“山水工程”),部署矿山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林地提质改造、土地综合整治、湿地修复、河道岸堤修复、水土流失治理、人居环境改善8大类工程。西安进一步统筹做好铁腕治霾、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执法,促进绿色发展,改善人居环境。

大都市也能留足生态空间

从山顶到海洋!共筑绿色未来,12座城市有话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市严守底线、优化布局、精细治理、提升品质,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城市典范。深圳市系统总结深圳经验,最主要的是发挥好规划之力、自然之力、节约之力、改革之力,“四力并举”促进国土空间绿色低碳、内涵集约发展。

深圳市坚持生态优先的规划策略,以山定城、以水定城,塑造了山海城相依、半城半绿的特色格局风貌。一是系统优化总体生态格局,二是规划建设全域公园城市,三是实施精细化的生态空间治理。

深圳市秉持“原真性、亲自然、低扰动”的理念,以最少的人工介入,保育深圳山海自然生态网络,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一是整体谋划生态保护修复策略,二是实施“山海连城”计划,三是实施深港跨境联合保护。

深圳市始终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坚持节约优先理念,努力用最小资源环境代价实现最大发展效益。一是创新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二是大力推进空间立体复合利用,三是积极探索存量建筑功能转换。

深圳市始终秉承“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围绕“归谁有”“归谁管”和“归谁用”,加快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一是创新蓝碳交易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二是创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三是创新推行“林长+”模式。

擦亮“国际湿地城市”金字招牌

从山顶到海洋!共筑绿色未来,12座城市有话说→

盘锦位于辽宁省西南部。一方面,盘锦是石化之城、新兴港城;另一方面,盘锦是湿地之都、鱼米之乡。近年来,盘锦扎实践行“两山”理念,系统开展滨海湿地保护修复,构建起连接海与城、鸟与人的生态纽带,让盘锦既有工业标签,更添生态名片。

盘锦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颁布实施了《盘锦市湿地保护条例》,为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编制实施《盘锦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将11处各类保护地整合优化为5个,自然保护地范围及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盘锦坚持部门联动,印发《盘锦市生态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制订37项工作任务,分解到自然资源、林业湿地、生态环境等16家市直单位,构建起上下衔接、左右联动、齐抓共管的生态保护格局。盘锦坚持“陆海统筹、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以协同创建辽河口国家公园为牵引,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河口海湾系统治理。

盘锦先后跻身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行列,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取得积极进展,荣获“国际湿地城市”金字招牌,成为国内湿地旅游的重要目的地。盘锦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速长期跑赢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占比超过1/4,展现出强劲韧性和无限潜力。

展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魅力

从山顶到海洋!共筑绿色未来,12座城市有话说→

近年来,盐城市始终把生态立市摆在突出位置,以建设美丽盐城为总抓手,以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总目标,统筹推进陆海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成功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持续擦亮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块金字招牌,全面展现“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发展活力。

盐城突出规划引领,持续优化生态空间。综合考虑陆海统筹、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有序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地绿水清的生态空间,形成以生态保护红线为边界、以自然保护地为核心、以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为节点的生态空间保护网络。一是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二是健全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三是系统谋划生态系统空间结构。

盐城注重精准施策,持续做大生态家底。结合全市自然禀赋特征,因地制宜构建耕地、林地、湿地、自然保护地、世界自然遗产地和海域“六位一体”的国土空间治理大格局,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一是实行整体保护,二是加强系统修复,三是创塑特色品牌。

深化改革创新,持续彰显生态价值。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聚力打造更好的生态产品、释放更多的生态红利。一是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底数,二是拓展“两山”转化通道,三是推进“双碳”行动。

资源型城市向“绿”蝶变

从山顶到海洋!共筑绿色未来,12座城市有话说→

安徽省淮北市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全国著名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北市建市64年来,为国家贡献原煤12亿吨,但也付出了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等沉重代价。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北市坚持以采煤沉陷区修复治理为突破口,探索形成“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的综合治理模式,围绕“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综合新型能源基地”定位,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向高质量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淮北市优先复耕“再造地”,破解沉陷时间不一造成的土地治理难题,筑牢淮北平原粮食安全屏障,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和谐发展“服务人”,破解沉陷区位不一造成的搬迁安置难题,为失地农民重建美好家园,打造健康宜居的生活空间;变废为宝“保护水”,破解沉陷深浅不一造成的水污染治理难题,让城市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守正创新“科学治”,破解沉陷地貌不一造成的损毁修复难题,以科技手段最大限度保护土地不可再生资源,打造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空间;众志成城“多方投”,破解沉陷区投入不一造成的资金保障难题,发挥资金杠杆的撬动作用,打造渠道通畅的资金运行空间。

如今的淮北市,已实现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蝶变。淮北市入选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获评中华环境优秀奖、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治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

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从山顶到海洋!共筑绿色未来,12座城市有话说→

近年来,洛阳市持续增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洛阳,塑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有识之士投资兴业、创新圆梦,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洛阳市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的顶层设计,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系统谋划和总体设计。一是全面优化国土空间生态保护格局,高标准编制《洛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二是持续深化“多规合一”改革。按照“一张蓝图干到底”要求,将各类生态环境管控要求落图管理;三是高质量编制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立足洛阳实际,坚持调查先行、摸清底数,以更具准确性、现势性的自然资源底数,支撑生态保护修复科学决策部署。

洛阳市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治理、分类施策,全方位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擦亮洛阳生态底色。突出抓好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加强持证矿山生态修复责任监管;科学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国土绿化;加强湿地建设;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力度,推动矿山生产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

洛阳市始终坚持“党政同责”的保护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全程闭环监管,以不断完善的制度建设,护航生态修复提质增效。

呈现“人海和谐”常景常态

从山顶到海洋!共筑绿色未来,12座城市有话说→

北海市海洋局局长欧其全

广西北海是一座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城市。近年来,北海市制定《关于推进生态立市行动方案》,印发《北海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相继出台《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北海市沙滩保护条例》《北海市矿产资源保护条例》等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不断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

北海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修复模式,科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以北海市2019年“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为例,子项目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冯家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充分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具备自我修复与自我调节的功能,通过生态系统自我调控合理配置不同植被种群和密度,优化群落结构,提高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采用最小干预的生态手段进行规划设计,杜绝过度人为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

2017年以来,北海市积极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加大投入以进一步改善滨海生态环境,先后投入25亿元对冯家江滨海湿地进行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相应的整治成效被自然资源部作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海洋生态修复中国案例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推荐。近年来,北海全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8%以上,“鲸现涠洲”成了常见的海上美景,呈现“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滨海常景常态。

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

从山顶到海洋!共筑绿色未来,12座城市有话说→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生态保护地位特殊。近年来,拉萨市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拉萨坚持高点站位,不断构建和完善生态修复制度体系。始终坚持把“生态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以绿为底、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天蓝水净”的立体高原生态花园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拉萨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实施“五渠一河”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和恢复布达拉宫周边等重要历史水系,实现城市水体互联互通;启动拉萨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被誉为“拉萨之肺”的拉鲁湿地生态环境逐年向好。

拉萨坚持绿色发展,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作出大力实施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的重大决策部署,探索创新高原山地绿化新模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以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造福各族群众。

拉萨坚持科学治理、全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建立市级绿色矿山评价指标体系,明确绿色矿山建设总体目标、建设要求、推进方式,示范引领加快推进全市绿色矿山建设进程。

吹响荒漠生态建设“先锋号”

从山顶到海洋!共筑绿色未来,12座城市有话说→

“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的意思,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石油命名的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克拉玛依累计投入超百亿元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为筑牢我国西北边陲生态安全屏障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显著成效。

克拉玛依坚持规划先行,构建安全稳定生态格局。一是总体规划绘蓝图,确立了以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和保护目标;二是专项规划定目标,按照“修复分区—任务指引—行动落实—重点工程”的逻辑链条,稳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三是实施规划促发展,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培育形成多处旅游网红打卡地,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克拉玛依坚持系统治理,推动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一是矿山修复焕生机,严格落实矿山企业生态修复责任,让废弃矿山变“绿水青山”;二是防风固沙筑屏障,在全疆率先吹响荒漠戈壁生态建设“先锋号”,有效遏制土地沙化态势,保护和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三是节约用水破难题,加强生态用水配置和节水能力建设,实施水系联通工程。

克拉玛依坚持生态优先,全民共建共享绿色生态之城,加大科研攻关助力绿色发展,全力推动全域生态保护修复,打造高品质生态产品促发展,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