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准确表达孩子声音的“翻译官”——北京高院创设社会调查、社会观护机制

2024-06-11 13:53:36 - 北京日报

引入准确表达孩子声音的“翻译官”——北京高院创设社会调查、社会观护机制

开栏语:近年来,北京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主动延伸司法职能,以司法保护助推“六大保护”融通发力,协同推进未成年人保护诉源治理工作,逐步探索出一系列具有首都特色、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工作机制。2024年5月29日上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北京高院社会调查、社会观护制度等北京法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预防十大机制。今天起,京法网事陆续推出十大机制的详细情况。

今天,网事君为您带来第一期——北京高院社会调查、社会观护机制。

引入准确表达孩子声音的“翻译官”——北京高院创设社会调查、社会观护机制

引入准确表达孩子声音的“翻译官”——北京高院创设社会调查、社会观护机制

在一起离婚纠纷中,王先生与李女士对离婚、财产分割争议不大,但在两个孩子的抚养权上,出现了严重分歧。

一人一个真的公平吗?

“既然离婚了,两个儿子一人抚养一个才公平。我要求抚养老大,老二留给孩子父亲带!”

法庭上,李女士坚持只抚养10岁的哥哥,要求把7岁的弟弟留给王先生。

然而,当一个家庭走向解体,孩子的手足亲情就应当割裂吗?该怎样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如何在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了解孩子的真实意愿,探寻最优抚养方案?

“一人一个,对父母也许是公平的。但对孩子呢?”

引入观护员“探真相”

在主动释明并征得王先生和李女士的同意后,法官启动了社会观护程序。

社会观护员通过做游戏、给父母打分等适合孩子身心特点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协助法官了解两个孩子的真实意愿。观护员发现,兄弟二人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极为深厚,谁都不愿意与对方分开。

“作为家长,要学会妥善处理矛盾,不要因为大人之间的冲突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你们也不希望让两个孩子面临选爸爸还是选妈妈的困境,甚至强行把他们分开吧?”从观护员那得知孩子们的想法后,法官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做起了王先生与李女士的工作。面对法官的劝说,两人沉默了许久。最终,王先生主动提出由他抚养两个孩子,李女士也承诺即使与孩子分开,也会尽力探望和关爱两个孩子。至此,手足亲情在观护员与法官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守护周全。

抚慰更多孩子的“心灵创伤”

2016年,北京高院在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的支持下,将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制度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涉未成年人民事审判,创设社会调查、社会观护制度,即在抚养探望类家事案件中引入专业司法社工力量担任社会观护员,协助法院全面了解案情,参与案件调解,回访考查生效裁判文书履行。

引入准确表达孩子声音的“翻译官”——北京高院创设社会调查、社会观护机制

“我们在大量的审判实践中发现,部分家长缺乏从子女利益最大化的视角处理问题,将未成年子女当作制衡对方、争取财产等其他利益的筹码,未成年子女‘工具化’、利益‘虚位化’现象凸显,因此必须在审判工作中尽最大可能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北京高院未成年人审判庭庭长李洛云在谈到制度设计初衷时表示,“我们常说,孩子是最无辜的,所以绝不能让孩子成为失败婚姻、破碎家庭的‘牺牲品’。”

然而客观上,在有限的审理期限中,孩子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绝非法官一己之力、一时之功能够查明。“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引入社会工作者力量参与未成年人民事审判事实调查确有必要。

“社会观护员主要以实地走访家庭为主,更多地会陪伴孩子,和他们做游戏、聊天,有的时候孩子出现偏差行为、问题行为,实际上是背后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观护员通过观察和交流去了解,当好孩子声音的‘传译官’,将他们的需求准确及时地传达给法官,作为法官裁判时的参考。”北京高院未审庭副庭长刘靖靖介绍。观护工作分为诉前、诉中和诉后三个阶段。诉前,法院根据案件情况委托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社会观护工作,并积极参与矛盾化解,最大限度减少诉讼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诉中,委托社工机构全面调查涉诉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个人意愿和监护人的监护能力等,协助法院最大限度查明案件事实,并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推动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精准落实;诉后,开展延伸观护,对涉诉未成年人持续跟踪保护,对出现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主动进行干预,最大限度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建立起贯穿诉前、诉中、诉后全过程的“全链条”工作机制。

引入准确表达孩子声音的“翻译官”——北京高院创设社会调查、社会观护机制

据了解,北京法院少年法庭已在381件疑难复杂、矛盾激化的家事案件中开展该项工作,400余名涉诉未成年人从中受益;石景山法院少年法庭在61件案件中开展该项工作,服判息诉率高达92%。社会观护工作帮助多个家庭修复情感创伤,让多年没有相见的父母子女重聚,并协助多名未成年人重返校园,开始新的生活。北京法院这一探索经验被《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吸收采纳,并被列入北京市2021年未成年人保护40个重点项目、2022年青年工作50个实事项目。

作者:张磊王爽

编辑:石阳汪希

审核:王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