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北京河湖钩沉

2024-06-11 16:00:19 - 北京晚报

▌张双林

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控江淮,北连朔漠,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个缺水的城市,但在历史上并非如此。那些留在地名和典籍中的众多的河、湖、泉、坑、沟、洼、桥、湾等,及“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华”景观,使北京俨然是座水城。因历史变迁,有些河湖泉湾已经消失了,但是存留在古籍和人们记忆中的水乡韵味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明清时期北京河湖钩沉

长河美景摄影:王海欣

二十里长河风光好

北京周边的大河唯永定河莫属,而潮白河、沙河、清河、清水河、凤河、团河、妫水河,乃至萧太后运粮河都曾是水流充沛的河道,但一些小的河流也曾有过辉煌。

北京的河是很多的,据不完全的统计,滋润过北京的不会少于5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北京市》“河流”条目中,就记载了36条,而记载于地名中的河流名称有40条之多。从小河的分布而言,每个区县都会有几条。这些河再加上湖泊、水塘、窑坑等,称历史上的北京是“水乡泽国”并不为过。

因沧桑巨变,有些河变为了水沟,有些干涸了,但名字留下了。北京有一些以数字命名的河与村,如一渡河、二道河、三里河、三渡河、五道河、六道河、七道河、八道河、九渡河、十里河等,这些带数字的地名都有来历。一渡河在怀柔区,是个村名,但与河关系密切,是该村到黄花镇涉水过怀九河的首渡,故称为一渡。至于怀柔的三渡河、六渡河都是渡河的码头数。二道河又称西二道河,是延庆妫水河支流旁的一个小村。延庆的六道河和怀柔的八道河、九渡河也与过河码头数相关。有些河,如三里河、八里河、十里河等,由此河离市区距离而定,如朝阳区的十里河“元已成村,因村处大都城东南十里河旁,村以河名”,现在仅留在地名中了。

在北京大小河流中,城西的长河是风光最美的河。长河古称高梁河,“兹水源发西山”,由高梁桥往西直达颐和园昆明湖,风光旖旎,景色宜人,被人认为是清代的御河。而且自明代时就风景如画,明《长安客话》记载说“绿溪杂植槐柳,合抱交柯,云覆溪上”,“水急而清,鱼之沈水底者鳞鬣皆见。春时隄柳垂青,西山朝夕设色以娱游人”。明代的《帝京景物略》更为赞美:“荇尾靡波,鱼头接流,夹岸高柳,丝丝到水。绿树绀宇,洒旗旗亭台,广亩小池,荫爽交匝。”清代长河则是慈禧夏日去颐和园乘船行走的御河,河两岸亭台楼阁星罗棋布,甚是繁华热闹。到了民国之后,《旧都文物略》依然赞赏不断,称长河“河水清涟,两岸密植柳柳,夏日浓荫如盖,炎歊净浩,游人一舸徜徉,或溪头缓步,于此中得少佳趣。”

长河“两岸杨柳葱青,景物佳妙”,“长河柳林”成为京城一大景观,并留下不少诗人的吟咏之作。如明诗人荡文光的“城边一水结群游,柳外平桥度紫骝”及姚文烈的“春光非雨色,岸岸柳垂垂”及“天垂柳色云情绿,水入花光藻影酡”等表现出对长河及长河柳色的喜爱。民俗学者金受申则对长河和高梁桥的“白石桥野茶馆”兴趣盎然,尤其称赞动物园后的这段长河“水深鱼肥,柳枝拂水,荻花摇曳,很有许多凑趣的人;乘船饮酒……”他特别提到长河岸上的长河楼茶楼。今天,长河又被利用上了,从北京展览馆后开辟了去颐和园的水上交通,古老的河流焕发了青春。

明清时期北京河湖钩沉

玉河古道宛如江南水乡摄影:邓伟

沧桑变迁中消失的河

玉河在明清两朝的皇城之内,又是离中轴线最近的河,是真正的御河。玉河自后门桥(又称海子桥和万宁桥)始,在前门城墙下水关入护城河,并从东便门大通桥下通向通惠河,成为大运河的支流。到了近代玉河已不存在,演变成今天的正义路、南河沿、北河沿大街。因玉河被视为御河,在古代据说在河里洗手会被剁去双手,不过,当时有皇城城墙挡着,百姓没有到河里洗手的机会,剁手的事自然不会发生。

元代海子桥是大都城繁华所在,据《元史·河渠志》等史料记载,玉河漕运船可以从海子桥穿过停泊在什刹海、积水潭上。为保证漕船通行,在海子桥设海子闸,又称澄清闸,大量漕船停泊于此。什刹海内帆樯往来,舳舻蔽水,据史载,元世祖忽必烈见到此景后“大悦”,并命名此河为通惠河。元代诗人杨载曾吟诗赞颂玉河“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此去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所谓金沟河即玉河的另一称呼。

到了明代,什刹海的港口作用渐渐失去,而人们谈论通惠河时,多指东便门大通桥(一闸)至通州那段了。也是从明代开始,玉河划在皇城内,但是因玉河而形成的鼓楼商业区保存至今。

1921至1922年,皇城城墙被拆,玉河显露出来。在此之前,河的西岸建了燕京大学,东岸建了中法大学。据《东华图录》云:“1903年在北河沿新学馆,是一组灰砖坡顶的英国‘殖民地式’建筑,庭院内布置了中国式园林。”玉河两岸皆有大学,八方学生在河畔徜徉,充满朝气,为玉河增色不少。当年在玉河上曾有多座桥梁,从北至南有万宁桥、东不压桥、东安桥(皇恩桥)、御河桥等等。玉河最南的一段在清末改为盖板河,据传是东交民巷洋人使团所为。其他河段在1956年填埋后修道称南河沿、北河沿大街。前几年,为恢复古城风貌,从万宁桥往东往南又恢复了一段玉河,人们漫步在玉河岸边,能感受到当年“新柳千条拂禁城”、“水绕沙堤曲,桥看御柳眠”的秀美风光。

大明濠与玉河一样,为南北走向。金代时由金中都北护城河的渠道开凿而来,主要用于转运漕粮,这条开凿出来的河就是大明濠前身。据《北京档案》载:大明濠“元代,该渠道其中一段被整辟为金水河,并冠以‘西河’之称。明代,因上游河道断流,金水河完全沦为城市排水排污渠,始称河漕、大明濠、西沟沿、臭沟等。清中叶,大明濠横桥以北河段湮废,河道逐渐趋于定形。到了民初,大明濠‘北起横桥,中经马市桥、马蜂桥等处,南至象坊桥,出水送以达护城河’。”在此之际,大明濠还是各暗沟之总汇,是西城地区唯一宣泄积水之道。

1921年至1928年,政府曾对大明濠加以整治,由明沟改为暗沟,沿暗沟之上建成的马路统称为沟沿大街,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命名为赵登禹路、佟麟阁路。据《百年城迹》云,为改造大明濠,曾大量使用了皇城城砖,当年曾引发争论。今天,这条南北贯通的大路是西城地区主干道。

在城区还有一条河消失了。这条河称为泡子河。泡子河在今天的北京站东侧,历史悠久,已无遗迹可寻,但留下了地名。清代《宸垣识略》记载:“泡子河即元人所开的通惠河。”并称“泡子河在崇文门之东城角,前有长溪,后有广淀,高堞环其东,天台峙其北。两岸多高槐垂柳,空水澄鲜,林木秀明,不独秋冬之际难为怀也。”明代的《帝京景物略》对泡子河也有记载:“崇文门东城角,洼然一水,泡子河也。”泡子河在元时也称通惠河,后来明代改造了元大都,废弃了迂回东流的一段通惠河,但在东南城角处留下一段残迹,即为泡子河。

在明清时代,泡子河内还有涌泉,泉水很旺,“如济南趵突泉,水面滮滮若列星”。河的两岸有慈云寺(十方寺)、吕公祠(护国永安宫)、华严禅林等寺庙,而且私家园林也不少,“南岸有方家园、张家园、房家园,北岸有张家园、傅家东西园”。泡子河“不远市尘外,泓然别有天”,是风景不错的地方。到了清中期之后,“惟存河沟一道,南北通渠,相传泡子河故迹,而槐柳今亡矣”。清末民初,泡子河一带盖了不少棚子或土房,1949年后盖了楼房、北京站等,只留下了泡子河东巷这一地名。

两条暗河重见天日

北京市区内消失的河流不少,有的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被掩盖在地下,成为暗河。

菖蒲河在天安门东侧,河长约300米,明清时金水河、玉河相通。菖蒲河只是俗称,正名是外金水河,与天安门前金水河相通。菖蒲河还是皇史宬档案库用来消防的河,是“东内”(东苑)内的一段河。菖蒲河因在皇城之内,又是住过明英宗的小南城,河畔一度宫殿亭榭、楼阁林立,而且还有牛郎桥、飞虹桥、骑河桥等小桥。在上世纪50年代末,菖蒲河被改为暗河,九十年代后又开挖,菖蒲河重见天日,并于2002年9月建起了菖蒲河公园。

另一条重见天日的河是前门东的三里河。明《天府广记》记载:“三里河在城南,元明名文明河,接通惠河,为漕运道。”三里河“去通州五十里,高通州一丈九尺,置二闸便可行舟”,在那时北京许多物资货物多由通惠河漕运入京,三里河既通通惠河,又处在前门繁华地带,对南北通商起着重要作用。后来三里河逐渐干涸,变成了胡同。2013年至2017年之间,有关部门对三里河两次整治,使故河道重见天日,成为“水穿街巷”的景致。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北京历史上的那些河湾,不但是北京城的灵魂,还是生命的源泉。北京的一些曲巷斜街在百余年前都有河流相伴,探索其背后的故事,也是对北京历史文化的传承。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