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有约”:一场没有输家的生态对赌
原标题:一场没有输家的“生态对赌”
乔杉
2021年,山东与河南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今年7月5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近两年,黄河入鲁水质始终保持在二类水质以上,山东作为受益方,共兑现河南省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推动形成了上下游两省政府同心协力保护黄河生态的新格局。
协议综合考虑黄河水情和两省实际,以黄河干流刘庄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为依据,进行水质基本补偿和水质变化补偿。如果上游河南工作做得好,水质改善,关键污染物年度指数下降,那么山东就给予河南补偿;反之,如果上游工作不力,水质恶化,关键污染物年度指数上升,河南则要给予山东补偿。其中,每改善一个水质类别,山东省给予河南省6000万元补偿资金;反之,每恶化一个水质类别,河南省给予山东省6000万元补偿资金。
这样的“鲁豫有约”,很有点资本市场上“对赌协议”的意思,有人也将其称为“黄河对赌”。一般的“对赌”有人输有人赢,这场“生态对赌”却不是这样。河南付出了努力,拿了1.26亿元,是赢家。山东掏了1.26亿元,却赢得了水质。补偿协议签署以来,黄河入鲁水质持续保持在二类标准以上,主要污染物指标稳中向好。可以看出,黄河“对赌”,鲁豫双赢。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保护上,全社会早就形成了共识。一般的生态保护,相对容易落实属地责任,但河流往往并不为一地所有,对上下游的协作要求较高,任何一段保护不到位,都会影响整条河流。尤其长江、黄河这样的大江大河,更是如此。正是考虑到这点,近两年,我国在黄河、长江流域推动建立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先后出台《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和《支持长江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
生态保护是需要投入的,有时还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就需要算大账,算长远账。但是,生态环境具有区域整体性、时空连续性、资源公共性、经济价值性等特点,有时账不容易算得清。尤其是对跨区域河流来说,算不好就有可能出现扯皮、推诿现象。在生态补偿机制中引入“对赌协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约束和激励,形成“权责对等、共建共享”的生态建设格局。对于上游来说,得到一定的补偿,有利于更好地激发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动力;对于下游来说,给出了一定补偿,最终也让自己获得了生态收益。
“生态对赌”,河南赢了山东也没输。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有效的,可以推而广之。据了解,在建立实施黄河流域省际横向补偿机制的同时,为促进省内流域环境的联动保护和协同治理,山东在省内县际建立了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只要运作得好,一定会推动形成“上中下游齐治、干支流共治、左右岸同治”的生态保护格局。其实,不仅是生态保护,很多工作都涉及到协同协调问题,也往往因为一个环节掉链子从而影响整个系统。过去的习惯性思路,是通过上级部门“监督空降”的方式来推动落实,其实也可以借鉴这一机制,推动环节与环节之间权责相等,相互约束,彼此激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没有“局外人”,绝不是“谁保护谁吃亏”,不应该出现“公地悲剧”,乃至走向“以邻为壑”,而是应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这是一场没有输家的“生态对赌”,最终实现了“鲁豫双赢”的结果。这样的补偿机制,核心不在于多少钱,而是探索出了生态协同保护的新路子,值得好好研究,可以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