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图书从“造纸”做到“雕版印刷” 这位四川出版人把“跨界”玩得更明白了|文化观察

2023-07-11 12:33:03 - 封面新闻

设计图书从“造纸”做到“雕版印刷” 这位四川出版人把“跨界”玩得更明白了|文化观察

《植物先生2》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时隔两年,“最美的书”《植物先生》出续集了。

2021年,从到大山深处研发纸张到众筹上线,《植物先生1》(全名:《植物先生:二十四节气植物研学课》)将文章内容、装帧设计、传统纸艺开发、新媒体传播完美结合在一起,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统一,获得2020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

《植物先生1》的成功,让该书责编王其进“见识了设计的力量,传统文化的力量,实体书店的力量,新媒体的力量。”与此同时,王其进也陷入一种“患得患失”的心境中,“一是要不要加印《植物先生1》?二是该如何做《植物先生2》?三是《植物先生》行销案例是否可以复制?四是我是守住还是偏离了编辑的初心?”

《植物先生1》的内容是一部散文集。作者是浙江作家袁明华,热爱草木、寻访草木,曾走过120多个国家,沿着“植物猎人”威尔逊的足迹追寻心中的植物。在《植物先生1》中,他以二十四节气为纲,写了应时而生的二十四种植物。其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蜡梅、白玉兰、油菜花、桑树等,也有可能不太熟悉的植物,无患子、黄山栾树等。既有植物科普性质,也有人文故事性。该书的纸张尤为特别:该书责编王其进与图书装帧设计师许天琪到中国宣纸生产的大本营——安徽泾县,与纸张制造者合作,研发出与书稿对应的24种手工花草纸。当你读到书中关于蜡梅的那篇文章,读者所翻阅的纸张,就有蜡梅花的成分。当读到梧桐那篇,纸张就带有梧桐叶的碎片。

设计图书从“造纸”做到“雕版印刷” 这位四川出版人把“跨界”玩得更明白了|文化观察

《植物先生2》

王其进清晰记得有读者反馈给他看到《植物先生1》的感受,“这本书有一种可以感知和传递的能量,这种能量的流转可以连接我们。”这种能量首先当然跟文稿内容有关,同时也跟这本书的形式拓展创新也有关系。所以,王其近也想继续在《植物先生2》编辑环节持续加入一点自己的力量。

《植物先生2》(全名《植物先生:二十四节气时食研学课》)是《植物先生1》作者袁明华的又一部用情之作。书中介绍的二十四种时令植食,不追求奢侈、时尚、标新立异,所选皆乡间、家常、接地气。盖因二十四节气就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与民众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连接。但同时这二十四种植食又是私人的,独特的,只属于作者,跟作者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是融为一体的。比如,作者之所以写冬虫夏草,其实满含了自己的小心思。据王其进介绍,“他每年要给自己资助的两所学校的学生带货,希望这些家庭贫困的学生亲手挖出的虫草能卖个好价钱,帮补家用。既然写了书,这就是最好的宣传平台,自然要大书特书。又如,他总认为临平的花生最好,临平的甘蔗最好,临平的年糕最好,还不接受反驳。这是因为他虽然走过全球一百二十多个国家,依然眷恋家乡的一草一木,至今不离不弃。”

设计图书从“造纸”做到“雕版印刷” 这位四川出版人把“跨界”玩得更明白了|文化观察

《植物先生2》

作者把稿子交上来后,剩下的工作就是编辑的了。“我要如何做,才能不辜负这份热爱?”王其进心里沉甸甸的,“袁老师交给了我一颗种子,我不知道它会什么时候发芽、开花、结果,不知道属于它的节气是什么。我只是依着本能去给它规划田亩,平整土地,除草,堆肥,看天时,但在决定播种之前,却整天瞻前顾后,胡思乱想,不敢轻易把它种到土里。也许换第二个编辑,随便把它丢到田边地脚石头缝,凭着蓬勃的生命力,它也能长成参天大树。”

忐忑之时,在《植物先生1》中合作愉快的老搭档、“最美的书”设计师许天琪推了王其进一把。如何给《植物先生Ⅱ》加分,表现植物独特之美?他们很快达成一致:“这次不造纸了,我们找到一个跟它同级别的,雕版印刷!”

设计图书从“造纸”做到“雕版印刷” 这位四川出版人把“跨界”玩得更明白了|文化观察

《植物先生2》内页

设计图书从“造纸”做到“雕版印刷” 这位四川出版人把“跨界”玩得更明白了|文化观察

《植物先生2》内页

深入下去,王其进发现,跟造纸同样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千年的雕版印刷,已经远离了我们的视线,自己也需要重新一点一滴了解。要用版画做插图,首先是寻找版画设计师。几经比较,曾经在日本学习版画的吉林艺术学院版画系教授王岩进入他们的视野。合作很快敲定——邀请王岩教授设计二十四幅版画。“出草图,画线稿,扫描转化成电子稿,再分层,调整,基本上是以每天一幅的速度,王岩老师顺利交出了二十四幅版画。接下来,他们开始寻找可以大规模雕刻和印刷的机构,并且把目光放在雕版印刷最好的扬州去寻找。经过多方联系,他们最终联系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义时大师,这是扬州雕版印刷界真正的一把刀。但过程是波折的,一开始出来的效果令人沮丧:“一是色相不准,二是颜色杂乱,三是色块分离,四是印刷不实。”

经过调整,颜色虽然色相正确了,但颜色暗淡,浮在纸面上。大家很快找到原因:“因为颜料太差了,这款手工宣纸太薄了,用在书里有点透,要选一款厚一点的纸。”几经波折,最终达到各方很满意的成果。“这次多色套印版画我们一共印了1000套,也就是24000张。这既是版画印刷的极限,也是陈义时大师团队的工作极限,鉴于调色、上墨、套版等环节的门槛比较高,要达到我们的印刷要求,并没有太多的人可以胜任印刷工作,他们要为此花几个月时间分批次印刷交货。这些版画除了高清扫描用作插图,我们还为每本书随机配送了一幅原版版画,以让读者能感受到版画之美。”王其进说。

设计图书从“造纸”做到“雕版印刷” 这位四川出版人把“跨界”玩得更明白了|文化观察

王其进在工作

对话王其进

从“融合”到“跨界”

出版需要实实在在与其他行业接触、交流并互动

从2005年毕业进入四川出版行业,距今已经18年了,如今王其进是四川人民出版社·鲸歌文学出版中心的一名编辑。关于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他有自己的思考。

封面新闻:《植物先生1》从读者口碑、获奖和销量多方面都取得成功。现在又要出《植物先生2》了。在当下这个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努力做纸质出版并且开拓边界,您觉得这里面的意义是怎样的?

王其进:网络信息发达,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图书的推广有了更多选择与可能呢?比如《植物先生1》当初想依靠传统渠道去销售,但是传统渠道难以进入,店大欺客随便打折,凭一两个人的判断就决定了一本书的命运。我认为这直接就“绑架”了出版。而当我们跳出传统渠道,通过众筹,通过网上讲书向独立书店直接推荐图书,通过抖音大V带货,就直接消化了所有的图书,并且是不打折销售。网上带货大部分是打折的,甚至是低价比拼。但我们也可以选择不打折的,这正是网络发达给我们提供了这些选择。幸运的是,《植物先生1》做出了自身的特色,也在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通过网络能够触及目标读者。这也是我对《植物先生2》同样抱着以信心的原因。

封面新闻:从《植物先生1》到《植物先生2》,你全程参与这种在形式探索上比较突出的图书出版,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王其进:我觉得形式创新是表面的,我更想通过“植物先生”系列,来尝试一下“跨界出版”。图书出版可以链接许多行业,借用其他行业的特点和优势注入出版,同时让出版也刺激和启发其他行业。通过《植物先生1》,读者了解和领略了手工纸的美,为手工纸突破书画纸的运用,也给了一些启发。后续我也看到类似图书用手工纸表现图书之美。《植物先生2》我们使用了手工雕版印刷,我们在推广的过程中还和许多文创品牌进行联名开发,比如刻刀,比如植物香薰,还比如书中提到的一种植物“小林黄姜”。我们后期面对实体店上市,就会附赠这个“小林黄姜”,一个是帮助他们推广,第二也是增加本书的附加值。

封面新闻:就你的感觉而言,“跨界”在出版业内具有怎样的重要性?它会是未来知识内容出版的重要形式吗?

王其进:业界更多用“融合出版”这个概念。但我觉得“融合出版”概念太宽泛,案例不够典型。我想用小一点的“跨界出版”来描述。这两本书以及我后续做的几本书,是实实在在触及其他行业的,需要跟其他行业有交流互动的。以前说编辑是“杂家”,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现在编辑也依然是“杂家”,需要多少了解其他行业的情况,特别是跟具体某本书相关,更要跳出图书去思考,是否可以在出版环节就跟行业实现互动。比如,我手上有一本稿子压了一年,张花氏写的《东坡酒》。一个小切口,通过苏东坡与酒的诗词故事,纵览苏东坡的一生。我就很想跟酒业有类似的互动。书的出版很容易,但要实现互动很不容易。实现了良性互动,也就实现了这本书的出版价值。我要找的读者就是喜欢苏东坡和喜欢喝酒两个群体的交集的那一群人。

封面新闻:在《植物先生》探索“融合出版”的过程中,虽然曲高但并没有和寡,从众筹得到的积极反应也可见一斑。这给你怎样的信心?

王其进:众筹过程是一个很难得跟读者直接交流的过程。中间有正面的反馈,比如赞美与鼓励,也同样有质疑和否定。甚至带出你从未想过的问题。做客服的过程,也是对出版的总结与反思的过程,我相信对提升我的技艺是有帮助的。这样的熟悉与磨练,不能保证每个项目都能成功,但会提升项目成功的概率。

封面新闻:你说的“提升我的技艺”中的“技艺”,具体是指?

王其进:策划、统筹、编辑与营销,都是身为一个出版编辑,要不断打磨的技艺。

(图片均由王其进提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