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链教学推动大思政课走深走实

2024-07-11 05:26:12 - 重庆日报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是时代要求也是责任使然。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工商职院”)自觉担起主体责任,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链”教学创新,破解学生对思政课积极性不高的难题,让思政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可感可触,极大地增强了思政课的针对性,提高了思政课的吸引力,提升了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培养出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调查研究之深

夯实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之基

当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这就需要了解青年一代的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找到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思想困惑,找准切入点、聚焦点、结合点,清楚学生想听什么。”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着“聚焦问题深耕教材,着眼需求读懂学生”的原则,组建6个教科研小组和12个集体备课小组,开展思政课重难点问题教学研究,组织教师开展常态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推动教师吃透教材重难点,围绕重难点问题提炼和设计“问题链”。

带着问题出发,思政课教师“俯下身子”,通过“五联系制度”,走进班级、宿舍,义务担任学生成长导师,深入了解学生。开展持续调研,收集、提炼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

2020年至今,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从2022年开始实施教学改革,面向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提炼出100多个高职大学生关注的问题,汇成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十万个为什么”,并在此基础上持续研究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育人大格局,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大助力。

以课堂教学之巧

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新时代我们需要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是什么?你的家乡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在何嘉老师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主旨,老师巧妙发问,从大道理到身边事,设置课堂微辩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提出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好方法,最终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课堂要义,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

这是工商职院“问题链”教学的一个缩影,老师们用一个个精心设计、连环抛出的问题,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学校在深入了解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以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基础开展思政课“问题链”教学专题内容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小组常态化组织集体备课,以高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思想困惑为聚焦,针对学校电子信息类、智能制造类、建筑工程类、艺术设计类、财经管理类专业特性,精准分析学情、优化教学内容、提炼教学问题、设置教学专题,通过分众化教学,形成了思政主干课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专题化—问题链—解题式”教学架构。

随着探索持续深入,学校的思政课教学初步实现了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向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全链条转化,有力地促进思政课教学目标与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向同行。

以“VR+思政”之新

增强思政铸魂育人实效

“重走长征路”“湘江战役”“飞夺泸定桥”……在学校建成的教育部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里,学生通过虚拟现实体验亲历红色历史事件,于沉浸式、体验式、交互式的学习中逐渐浓厚爱国情、升华强国志。

瞄准思政课实践环节受地域空间限制等难题,学校精准出招,将陶行知纪念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等多个本地校外实践基地以VR虚拟展馆形式引入到思政教学和实践中,创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范式,建立了课堂体验实践、课后在线实践和VR创作实践等新型实践模式和综合评价机制,持续增强思政铸魂育人实效。

以技术创新开启学校思政教育新场景,学校综合运用VR眼镜、VR虚拟实践场馆资源等,将“社会大课堂”引入到“小课堂”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沉浸式互动体验中更加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组织开展基于VR实践资源的线上实践活动,全体学生足不出户即可虚拟参观全国各地的思政实践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结合地域、专业特色和学生生源分布等特点,对思政实践的具体内容进行特色化引导和选择,引入VR创作技术,组织学生深入红色教育场所,走访老兵,采集相关VR素材,并创作出VR思政实践作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得真知、长本领。

“VR+思政”创新教学模式下,学校思政课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大幅提升。培育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获第七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二等奖、重庆市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萌新磨课、骨干练兵”活动特等奖,重庆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优质课一等奖等荣誉。

李佳佳胡忠英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