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强的文化辨识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

2024-07-11 03:28:47 - 成都日报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更强的文化辨识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

更强的文化辨识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

更强的文化辨识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

专家观点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网络文学作家、作品、读者数量都呈稳健增长态势,其中作者规模达2405万人,作品数量达3620万部,新增作品420万部,用户数量达5.37亿人。

回溯中国网文30年发展历程,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专任研究员李安发现,“30年来,一代代年轻网络作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滋养下,以磅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热血和天赋铸就的年轻化叙事,与同样年轻的网络用户互动协作,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他看来,拥有庞大粉丝群的网络小说大多带有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这些小说涉及仙侠、历史、现实、言情、都市、军事等类型和题材。他举例:今何在的《悟空传》以现代文明思想重塑西游记里的人物形象;猫腻的《将夜》以孔子师徒为原型重构大写的“人格”;蒋胜男的《芈月传》引用了历史教材里完璧归赵、胡服骑射、商鞅变法等故事和《诗经》、楚辞的篇目等。“从某种程度上说,网文就是‘青年文学’,网络作家都是‘青年作家’。得益于媒介与通信技术的进步,与前辈作家的文学创作不一样,网文的创作与传播是即时性、互动式的,也就是说,网文作者在创作的同时受到了用户的即时反馈,优秀的网文作品是在与用户互动中打磨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网文对传统文化的书写是用户同步参与的。”

李安也注意到,网络作家之所以拥抱优秀传统文化,有三个深层次原因:其一,得益于作为“根”“脉”“魂”的传统文化的滋养,也与行业主管部门主流化、精品化的创作引导有关。

其二,网文以庞大用户和粉丝群作为基础,以原创故事IP作为核心“元故事”,打通了全媒体运营的泛文娱产业链,开辟了一条从线下出版、付费阅读到影视、动漫、游戏、网络电影、网络剧、有声读物、舞台剧、微短剧等产品形态的跨媒介叙事渠道。传统文化因子在多元化传播的矩阵式故事世界里达到了几何级增长。有数据表明,网文用户80%以上为年轻人,90%的读者愿意为网文周边产品付费。“在一个快节奏、碎片化的媒介时代,网文的大IP与长尾IP现象并存,为整个网文产业链带来庞大的商业价值,同时也为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的传播增值,拓展了价值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网文IP在影视、动漫开发过程中以视觉、影像很好地演绎了中华文化之美,比如动画片《斗破苍穹》里美到极致的‘中国风’,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清平乐》《芈月传》里呈现的上古奇观、空间美学等。”

其三,网文以跨文化传播方式拓宽了传统文化传播半径,真正做到了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网文通过版权出海、模式出海、生态出海等模式,创造性地为当下跨文化交流、文明交流互鉴开辟了一条新路。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6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入选大英图书馆。纵观这些作品,内核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画春光》以瓷器文化为底色描写了“玲珑剔透万般好”的瓷之精妙;《掌欢》写了一道道传统美食,展现了“色香味俱全”的食之美妙;《猎赝》以文物修复为题材,刻画了“千波刀”“随形补缺法”等技之巧妙。

不可否认,数字时代的网络文化语境中,网文作家对传统文化的书写是一个不断纠错、不断更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李安寄望年轻的网络作家,“拥有更强的文化辨识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用先进思想、科学观念和现代审美对其进行分辨、过滤,去芜存菁,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融中华性、青春性为一体的具有全球价值的网络文学IP。”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