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薪伊:美是舞台的最高标准

2024-07-11 07:49:21 - 福建日报

陈薪伊:美是舞台的最高标准

陈薪伊:美是舞台的最高标准

陈薪伊

以史诗风格再现“北上”历史

1948年12月末的一天,一艘货轮在子夜时分悄悄驶离香港,向东北驶去。轮船甲板上,一群人脱下伪装,露出真容。原来,他们是民主人士李济深、茅盾等人。

他们才是这艘货轮要搭载的重要“货物”。

然而,据可靠情报,国民党反动派派遣的杀手也登上了这艘货轮。以船为战场和舞台,一段惊心动魄的斗争就此展开。

“这部话剧用独特的艺术手法、诗性的艺术表达,展示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正大精神气象,让这段党史的传播具有不可多得的史诗风格。”8日晚演出结束后,福州观众王建华特地来到福建大剧院正门前,与《北上》的巨幅海报留影。他说,两个多小时的“北上”故事让人有“感悟初心、砥砺奋进”的深刻感触。

据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党委书记、院长佟春光介绍,话剧《北上》以1948年9月至1949年2月中国共产党人护送民主人士成功“北上”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我敌双方“护送”与“反护送”的明暗斗争为主线、三位主人公爱恨情仇交织演进为副线,突出展现中共基层党员及著名民主人士在“北上”历程中的初心与使命。

该剧2021年5月首演后,参加了由中宣部、文旅部和中国文联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获第17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五届华语戏剧盛典“建党百年主题创作十佳作品”、第36届田汉戏剧奖剧目类一等奖等诸多荣誉。

永远把美献给观众

谢幕时,整个歌剧厅沸腾了。原来,《北上》86岁的总导演、著名戏剧家陈薪伊也来到了现场,坐在观众席中全程观看和监督了演出。

“昨晚,我的《哈姆雷特》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刚刚演完第二场,今天我就飞到福州啦!”在观众持续热烈的掌声中,陈薪伊走上舞台中央,深情回忆她和福建戏剧的特殊感情。

“我跟福州有特别深厚的友谊。你们大家可能不知道,1993年我就来福州参加全国戏剧节,我带来的歌剧《张骞》就是在这里获得了戏剧节的大奖。之后,福州约我排闽剧《孙权与张昭》。再之后,我又到福州排了闽剧《兰花赋》,这个戏培养出了两位梅花奖演员……”

台上,陈薪伊一字一顿地讲述;台下,观众对她的言语不时报以掌声。

“2011年开始,我又在福州排演了福建省歌舞剧院的歌剧作品《土楼》。为了这部戏,我差不多有4年时间频繁南下,与剧组不断打磨提升……”

置身这全场起立鼓掌的盛景,时光仿佛回到2011年8月26日的夜晚。由陈薪伊任总导演的我省首部大型原创歌剧《土楼》在福建大剧院成功首演。这部歌剧由我国著名指挥家郑小瑛任指挥,动用了福建省歌舞剧院、福建交响乐团和福建歌舞剧院合唱团的近300名演员。全剧大量运用闽西客家山歌,并借鉴西洋歌剧形式,气势恢宏地呈现客家土楼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该剧荣获文化部首届歌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灯光设计奖”等8个单项奖。

自那之后,陈薪伊导演的作品时不时登临榕城,多次给福建观众带来美的艺术享受。此次携《北上》访榕城故地,陈薪伊表示,“北上”这两个字极具诗意和行动力,“我与辽宁人艺在剧中有机融入舞蹈、京剧、粤剧等艺术形式,并用歌曲《一首儿时的歌》贯穿全剧推动剧情发展,体现革命志士的献身精神与家国情怀”。

熟悉《土楼》的观众知道,陈薪伊善于在大开大合式的舞台力度呈现之外,兼具诗情、诗意、虚实相间的手法。《北上》的舞美设计大量使用天幕、投影及动态布景,将写意性和象征性发挥到了极致。而这一切,用陈薪伊的话说,都是为了在舞台上展现美。

“这几天福州的太阳很热情,但福州的观众更热情。我很喜欢福州,这里有我的很多好朋友。”在面对媒体时,陈薪伊动情地说,自己从13岁走上舞台,到今年86岁了,整整73年都没有离开过舞台。“我太爱舞台了,因为舞台是一座圣殿,它让人洗涤心灵。我希望,美是舞台的最高标准,无论排演什么样的题材,我们永远都要把美献给观众。”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