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专家”+“博士团” 念好乡村振兴“发展经”

2024-07-11 06:05:16 - 四川日报

琵琶镇自2012年开始发展石斛产业,目前每年可产鲜药材200余吨、种苗2000余万株,总产值达2000万元。石斛成为带动当地致富的重要产业。但眼下,基地遇到了产量提升的“瓶颈”。

“我们和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合作,利用活树附生原生态栽培技术提高铁皮石斛的品质,但产量还是上不去。”琵琶镇洞上村党总支书记杨灵对林迅说。

一番查看后,林迅开出“药方”:“要解决湿度问题。”他建议,将覆在铁皮石斛上的黑色遮阳膜换成白色无纺布,用松针、锯末等拌生物肥料,经自然发酵后,包裹种苗上树,“施肥建议采取叶面喷洒的形式。”

林迅是富顺县专业技术人才下乡队伍成员之一。富顺根据203个行政村的需求,精准安排专业技术人才、“银龄计划”人才、城市人才三类人才下乡答疑解惑。这是富顺首次成体系地引导各类人才队伍集中下乡,是完善乡村人才引育留用机制试点的重要举措之一。首批130余名人才已陆续到乡镇开展乡村规划、农业产业现代化、乡村旅游等服务。

“这些人才主要是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有丰富实践经验,能精准解决乡镇技术、经验断层的问题。”富顺县相关负责人说。

既有“土专家”,也有“博士团”。去年10月,富顺携手四川轻化工大学,启动“一村一名博士”计划,已新建两个博士站(驿站)和富顺县稻粱现代农业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川南稻粱产业科创中心等多个创新平台。该校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魏丕伟和他的科研团队扎根代寺镇李子村,已对60余个“中稻+再生稻”品种的关键环节进行技术集成,实现水稻每亩增产8%。

富顺县提出,到2027年,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增长15%以上,新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不少于1000人,人才下乡服务不少于4000人次。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