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让8000多万巴蜀儿女的“三感”显著增强

2024-07-11 09:09:58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什么让8000多万巴蜀儿女的“三感”显著增强

    日前,在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的中车铁投轨道交通产业基地生产车间内,氢能源智轨电车总装下线。该氢能源智轨电车由我国自主研制,将于今年8月在宜宾智轨T4线投入使用。图为驾驶人员在操作该氢能源智轨电车。新华社

本报记者 | 王进

    盛夏时节,四川成都龙门山美景如画,“天空之眼”基地内各种无人机在空中翱翔,令人眼花缭乱。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让这里“无中生有”建起8个试飞场地、18大测试场景,汇聚起90余家企业,实施50余项关键技术突破,与催生的精品民宿集群、19处高品质消费场景形成全链“共享+”社区经济体,带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收入500余万元,集体资产从100万元增加到2亿元,3年增长200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始终把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克难,党中央部署的重大改革及时在川落地落实见效,自主创新改革取得明显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如今,地区生产总值10年连跨4个万亿元台阶,2023年突破6万亿元大关、达到60132.9亿元,跃居全国第五,增速并列排名前十大经济大省第一位,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日益凸显。

服务国家战略重点改革落地见效

    2021年8月,一种可以当现金使用的“生物创新券”在天府国际生物城悄然推行。如今,该券使用范围已扩展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有40多家企业申领,累计发放创新券4329万余元,直接撬动生物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合同额超2.4亿元。

    近年来,四川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总牵引,推动建立重大事项一体推进机制、创新政策协同联动机制、共建共赢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改革落地见效。

    出台专项改革方案,建立互利共赢的地方留存部分税收分享机制,组建全国首个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联合印发汽车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上线运行汽车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400余家车零部件企业相互服务整车配套,全域配套率达80%。

    出台意见支持川中丘陵地区四市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加快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印发实施万达开、川南渝西等10个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功能平台总体方案,聚焦政策互认、一体规划、设施互联等领域先行先试,携手打造川渝融合发展“桥头堡”。

    建立川渝党政联席会议机制、省市领导联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项目工作机制,搭建双城经济圈项目管理服务网络平台,2024年滚动实施共建重大项目300个、总投资约3.6万亿元。

    推动政务服务“川渝通办”,311项服务事项实现异地通办,累计办件量超过1800万件次,实现最大限度利企便民。

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立破并举”

    7月3日,位于国网四川电力公司的四川电力交易中心大厅内,大屏幕上滚动显示着这个月电力交易数据和市场供需信息;旁边电力市场专栏里《一图读懂电力零售套餐》等电力市场交易宣传资料全面丰富;5名座席服务人员繁忙地接听着热线电话……

    近年来,四川“立破并举”推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在全国率先启动区域市场一体化探索,联合印发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建立跨省公平竞争审查协作机制和全国首个跨行政区域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协作机制,推动信用“红黑名单”互认共享、民营企业异地维权互认等。

    选取成都、德阳等7个市开展两批次省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探索数据要素创新应用,启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挂牌全省首个数据要素产业园。

    四川电力交易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推动实现全省工商业用户同价等“六个统筹”,市场运营水平持续提升。截至今年6月底,共注册经营主体逾5.6万家,较2016年改革之初增长近60倍,省内市场化交易电量累计达9119亿千瓦时、年均增长22.4%。市场交易品种丰富程度、交易方式灵活程度和交易开市频率均居全国第一。

优化营商环境国企民企“两手抓”

    近年来,四川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两手抓,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体制机制,经营主体活力持续激发。

    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实施“1+6”重大专项改革,重组整合一批大企业大集团。2023年四川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8.35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利润总额达1433亿元,同比增长25.1%。

    构建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2”政策体系,“一对一”跟踪解决企业诉求,“真金白银”帮助民营经营主体解难题、渡难关、增信心,全省民营市场主体突破800万户,民营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

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优化

    6月27日,巴南高铁正式开通运营,结束了巴中、南充仪陇革命老区不通高铁的历史,将进一步加速沿线开放开发利用,推动协同发展。

    加快完善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机制,实施都市圈产业建圈强链攻坚行动,跨市域协作配套企业增至1551家;启动建设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四市校地合作项目超300个。

    “一中心一方案”支持省域经济副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下放一批省级行政职权事项,激发地方发展潜力,做强支撑更有力的次级增长极。

    制定出台推进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和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十条措施”,省内先发地区、国有企业与欠发达县域结对帮扶机制优化完善。

高水平开放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

    四川坚持自贸试验区改革引领,以开放促改革,深入实施中央赋予的159项改革任务,探索形成8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12项获国家层面复制推广,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

    积极为外资在川发展创造更具吸引力政策环境,成功争取23条产业条目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全省条目数达63条,居西部第一。制定全国首个与外商投资法紧密衔接的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出台自贸试验区建设管理办法、支持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45条”措施。

    实施贸易便利化举措,制定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与多式联运工作方案,创新“区域联动”和“多点报关、多点放行”通关模式,深入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通关成本降低约60%。

原创性原动力改革品牌加快塑造

    人民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四川以人民为中心,因地制宜谋划改革试点,原创性原动力改革品牌加快塑造。

    据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完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在全国率先探索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被誉为科技领域“小岗村”试验。累计完成分割确权2084项,孵化企业558家,带动社会投资近210亿元,改革经验被国务院在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推广,成为国家科技成果评价综合改革4个试点省份之一。

    创新谋划集成授权改革试点。在1个国家级新区、4个省级新区、2个经开区和2个高新区探索以清单式批量授权方式赋予试点区域亟需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5项、配套支持政策249项。试点以来,9个试点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12.7%,高于全省6个百分点。

    高质量建设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创新实施区域协同共富、消底提低扩中等“六大行动”,探索低收入群体托底、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投入“三项机制”,建立钒钛、康养、水果等特色产业共富联合体,打造“共富农场”“共富工坊”“乡村发展公司”等共富场景,县(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与最低倍差缩小至1.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0以内。

    党的十八大以来,8000多万巴蜀儿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0307元、7001元分别增长到2023年的45227元、19978元,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1岁。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