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县传统棉纺织技艺: 机杼声声织经纬

2024-07-11 10:02:19 - 媒体滚动

转自:邯郸晚报

魏县传统棉纺织技艺: 机杼声声织经纬

张爱芳在展会上展示纺线。

魏县传统棉纺织技艺: 机杼声声织经纬

张爱芳教小朋友搓花节。

棉花变成棉线,棉线变成棉布,总共需要12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一张土布织出来,少则需要三五天多则需要一个月。

快节奏时代,依然有手艺人坚持着老传统。今年76岁的张爱芳是魏县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母亲手中接过老一辈传下的织机,织了60多年土布,成了省级非遗传承人。

她说,织布几十年,她是越织越有劲,越织越有味道。她希望能让更多人喜欢她的土布,也希望能将那台织机传下去,将传统棉纺织技艺传下去。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丹丹文/影

传承老技艺

“看起像座庙,一个老婆去祷告,手拿呱嗒板,脚蹬莲花落,越打越热闹,越打越热闹。”这是魏县民谣《织布机》里描写传统织布的场景。

现代纺织业飞速发展,传统织布技术正逐渐在人们记忆中变得模糊。从13岁起,张爱芳一直坚持采用传统技艺纺织,织出了土布,也为她织出了名声。

2005年,张爱芳被评为首批河北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2008年入选首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被中共魏县县委、魏县人民政府授予“魏县百名农村乡土拔尖人才”。

7月9日,记者来到张爱芳的家中,还没进门,织机声响已传入耳中。

走进小院,农家织布机和各式花布摆放整齐,几位织娘正坐在纺织车前工作着。“家家纺车转,户户机杼声”的场景仿佛重现在眼前。

“织布的第一步并不是纺线,而是搓花节,要没有疙瘩,没有生缕,这样不易断线,纺出的线又细又均匀。”张爱芳说,上纺车纺线可是个技术活儿,需要双手高度配合,摇车要稳稳当当,捏花节的力度也有讲究,紧了容易断,松了纺不成线。

“小时候,我经常在织机旁边看着母亲织布,慢慢地,掌握了织布的纺纱、染色、配色、纺织等12道全套传统技艺。”20世纪80年代,张爱芳开始做起专门纺线织布的活计,也在传统工艺上做了改进。

“改进出了新的经线杆,把原来2米长的经线杆,只能摆放10个络子,改为14米长的经线杆,并摆成双行,能摆130个络子。”张爱芳介绍,这样一来,缩短了经线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说到魏县传统棉纺织技艺,一旁的老伴郭焕友打开了话匣子。魏县棉纺织技艺始于宋代,广泛普及于明,鼎盛于清至上世纪80年代,已有千年传承历史,是冀南地区纺织技术的代表。

2006年魏县土纺土织进入河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魏县传统棉纺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土布成潮牌

坐在织布机前,一只脚踏下踏板,另一只脚虚踏在另一踏板上,随着织娘双脚交叉起伏,织机动了起来;双手轮换丢、接梭子,配合推拉竹筘,经纬线交织在一起,像素单元格一般的粗布渐渐浮现。

“以前的棉布色调单一,以素色为主,花样简单单一,比较土气,加之质地粗糙,又称为土布、老粗布,但是结实耐用、透气吸汗。”张爱芳说,现在不同之前,不仅可选择的颜色多了,设计出的花样也更加复杂、精美。

那些精美的、复杂的花纹是如何纺织出来的呢?织梭在线间飞动,推杼声有节奏地响起,张爱芳亲自演示了起来。

“织布时要全神贯注,脑、眼、手、脚都要调动起来,不能有丝毫马虎。推机杼时,两脚要不停地踩踏板,升降缯子,变化经线,就能织出花纹了。”张爱芳说,用两页缯,可以织白布、条纹布和方格布。要纺织水纹、斗纹等复杂花纹,就需要加缯了。

纺花织布,对张爱芳来说,不仅能解决日常生活的实用性与审美化问题,那精美的花纹,更蕴含着母亲的教诲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如今,随着人们健康环保意识的增强,那些粗糙中蕴含着精美的土布,凭借质地柔软、透气性好、持久耐用等特性,不但成为一种当代时尚布艺,更成为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

“现在有土纺土织床单、被套、枕套、车垫、衬衣等300多种产品,用现在年轻人的话来说,这些土布摇身一变成‘潮牌’啦。”张爱芳说,这些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新疆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织机的声响,配合织娘的动作,形成完美的节奏,仿佛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文学画面重现。看着穿行在两手之间的梭子,会让人深刻体会,为何古人用“岁月如梭”,形容时光飞逝。

巧手焕活力

“真正的土纺土织应该完全是手工的。”张爱芳对记者说,但事实上,传统的手工作坊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那些受经济利益驱使,用现代机织产品替代进行宣传和经营推广的行为,正让土纺土织布传统民间文化面临着再次湮没的危险。

“常有人感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我现在的感觉是‘夕阳虽黄昏,却是无限好’!”让张爱芳夫妇俩高兴的是,孙女郭亚平作为魏县棉纺织技艺第6代传人,年纪不大却已是远近闻名的行家里手了,不少土布新花样都是由她设计的。

“插画描鱼不算巧,纺花织布做到老。”在郭亚平看来,口传心授,代代传承,延续着古老的棉纺织技艺,也诠释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励着后辈人不断向前。

“不仅自家人,只要有人愿意尝试,我就愿意教。”近年来,张爱芳不再局限于家庭内部传授,她不仅在各种民间工艺展示活动上为人们表演织布技艺,还多次进校园进行展示,让孩子们在认识非遗、学习非遗中体验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

为了让传统棉纺织技艺走得更远更好,郭焕友和张爱芳还成立了邯郸郭家坊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他们将散落在各家各户的传统技艺凝成了一股民间力量,抱团发展。

土布坊的成立,让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有了重生的土壤。

“新生代的巧手越来越多,现在有工人417人,还有工人的孩子也在课余时间来学习纺花织布呢,最小的才8岁。”在他们夫妇俩看来,成立品牌,建立公司,不仅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更要把传统棉纺织技艺传承好、发展好。

“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如今,走进张爱芳的院落,总能听到老式织布机在现代时光里哼唱着动人的歌谣。

在张爱芳看来,这一古老的织造技艺,已经深入了我们的民族血脉,通过散落在民间的手艺人,转化成一种文化力量,在民众心中刻下深深的印记,并将在新时代不断传承创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