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情况,穿拖鞋不让采访?

2024-07-11 15:09:16 - 市场星报

6月19日,安徽黄山遭遇持续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

央广网记者刘畅司晨、张琳琳赶赴一线,直击现场,并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抗洪见闻。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啥情况,穿拖鞋不让采访?

本文作者:刘畅司晨张琳琳

“又下狠了,先跑!”

6月21日下午,黄山呈坎古镇,村民踏着飞溅的淤泥往房里跑,大声向我们招呼着。

暴雨开闸一般倾泻而下,几秒钟内便将人浇透。我们将设备护入怀中,随他们迅速转移……

(一)

两个多小时前,我们获悉黄山遭遇强降雨,情况紧急,背上电脑、拿起话筒、提着拖鞋就赶往合肥南站,搭上最近一班高铁前往黄山。

当我们抵达黄山呈坎镇时,眼前的景象让人震撼:路边许多树木被连根拔起,村民们忙着清淤,到处都能听到工程车、洒水车与铲运车的轰鸣声……

缓过神来,我们一边举着手机,一边记录着现场。路面黏滑,我们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走到村里时,双脚已被泥浆包裹。

路上,我们遇到了呈坎镇党委副书记张宁,抓紧时间对他进行采访。

“人员是否安全?”“都安全。”“洪水来之前就转移了。”

“文物情况怎么样?”“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环秀桥那边相对严重。”

“不好意思,你再稍等下……”

短短几个问题的采访中,张宁断断续续接了4个电话,不断协调着救援相关事宜,随后又迅速离开。

关于他的情况,我们还是从其他工作人员那里了解的——6月18日雨情预报发布后,他就“扎”在现场组织人员转移,直到6月21日凌晨3点多洪水退去,3天只休息了3个多小时……

整理文物、排水清淤、堆高沙袋……我们很难分清谁是工作人员,谁是当地居民,谁是文物专家,因为大家都在做着相同的事。

呈坎镇最为人知晓的,是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祠”的罗东舒祠以及由48个单体建筑组成的呈坎村古建筑群,两处皆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环秀桥是呈坎村古建筑群中,遭洪水破坏较严重的一处文物,桥面上一座木结构桥亭被整座冲毁。当时,我们赶往桥边做出镜报道,开机没多久,天空下起倾盆大雨,闪电过后,电力和信号都中断了,四周陷入一片昏暗。

一名文物局工作人员扯着嗓子说:“我们已经打捞了约70%的桥亭原木。”我们也扯着嗓子问:“怎么在短时间内打捞上这么多?”

“和下游群众一起,我们一发动,大家都来帮忙了。”

我们不由想起村民的一句话:“这里是文物,但更是我们的家。”

啥情况,穿拖鞋不让采访?

(二)

第二天,我们赶往歙县王村镇文川村。

文川村沿濂溪河而建,6月20日早晨6时许,濂溪河突然涨水,村里部分地势低洼地区面临严重洪涝灾害。当天清晨,48岁的文川村村民项瑞(化名)眼看母亲陷入危险,从二楼窗户跳入洪水,将母亲托举到邻居家二楼阳台,自己却被冲往下游……

这个故事让我们揪心:村里的情况究竟如何?

几番联系,6月22日中午,我们终于坐上从歙县县城开往文川村的出租车。熟悉路况的当地司机多次绕小道,越过重重阻碍,终于把我们送到村口。

蹚着泥水进了村子,眼前的濂溪河水已经回到正常水位,我们遇到了67岁的谢阿姨,她说:“两天前,这里的路都是看不到的,全是水。”

另一位村民潘吉利仍心有余悸:“我住在村里地势最低洼的地方,洪水七八分钟就涨过我头顶,没有时间顾及任何东西,只能赶紧逃。”

我们问起项瑞的情况,潘吉利把我们带到了项瑞家。此时,项瑞70多岁的母亲正呆呆地坐在二楼,望着儿子跳进洪水救她的窗户。看到有人来,她指着窗沿说:“我儿子就是从这儿跳进洪水。”

老人把儿子救她的过程讲述了一遍,她看起来有些恍惚,一直喃喃自语:“他再也不能回家了……”听到这,我们眼眶湿润了。

洪水的侵袭,并未打倒村民们。乡里乡亲都自发动员着,一同开展清淤工作。村民王分红大叔说:“我儿子正在邻居家帮忙,相互搭把手,就能快一点,日子还要过下去。”

一直忙碌奔波的还有村干部们,嘶哑的嗓音、充满红血丝的双眼已成为他们的“标配”。

6月23日夜,暴雨再次来临。

村干部们连夜转移了56名村民,他们说:“我们不能再有一点闪失了!”

从村里回到住处,打开电脑,我一时间情绪难以自控,久久没有动笔。

许久,我完成了报道《“洪水七八分钟涨过头顶”!探访黄山救母遇难男子所在村落!》。

报道发出后,包括安徽联合救灾平台在内的多家公益组织主动联系到我们。

6月25日,经过我们的沟通与对接,在当地救灾的黄山市微公益志愿者协会、淮南市火凤凰山地应急救援协会、阜阳心缘公益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把物资送到了村里。

啥情况,穿拖鞋不让采访?

我还记得,在当天的采访过程中,王分红大叔几次讲到家里的米被洪水泡了,看着米不能吃了,很心疼很惋惜。

6月26日,我打电话告诉他志愿者送来了大米。

(三)

在歙县渔梁坝,得知我们是来采访灾情的,当地工作人员和村民们十分热心,主动给我们带路。可就在即将进入核心区时,一位村民伸手把我拦了下来。

“你这怎么行?里面全是淤泥。你知不知道泥里可能有粪水之类的‘乱七八糟’的细菌啊。”这位村民低头指着我的脚。

由于此次采访来得紧急,我脚上的拖鞋是临时从办公室拿的。又因为一直在泥水里走,脚上已有不少划伤和蚊虫叮咬的痕迹。

“真的很脏,小伙子别不当回事。我昨天就赤脚走了一段路,回去就过敏了。”

更多村民围过来“制止”我……

“你穿多大码?”人群中,一位大叔问我,说回家给我找双鞋。

大约十分钟后,大叔满头大汗跑回来了。“真不好意思……没找着……要不你试试我这40码的吧,试一下,试一下。”说完话,大叔就把自己的鞋脱了下来。

啥情况,穿拖鞋不让采访?

可能是那双鞋码数偏大,虽然费了点劲,我还真的把脚“塞”了进去。

大叔随即笑着穿上了我的拖鞋,说:“行了,进去吧,我就在这‘门口’等你,出来咱们再换。”

(四)

去往歙县北站的路上,司机师傅滔滔不绝地和我们讲述沿途那些江水与古桥的故事。他说自己还在网络上专门开了个账号宣传黄山,虽然粉丝还不到1000人。他说一看就知道我们是因为这次洪水来的,很感谢我们这些来给黄山帮忙的人。

“等梅雨季节过了,你们一定要再来!一定要好好欣赏欣赏我们这里。”临下车之前,师傅笑着对我们挥手。

我的眼前又浮现起这些天见过的许许多多面庞,朴实而坚韧。

连日来的采访,我们看到了洪水的侵袭,超2米的水位,没过脚踝的淤泥和被冲毁的围墙。我们也看到了不眠不休转移群众的干部,互帮互助积极自救的百姓,合力打捞的历史文物和无法被冲毁的对生活的希望。我们采访、拍摄、写稿,置身事内,也成为其中一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7月4日,黄山官方发布一则消息,从当天起到今年底(不含中秋节假期和十一假期),凡在6月19日至7月4日期间,支援或赴黄山市参加抗洪救灾的人群、向黄山市捐款捐物的各界社会爱心人士、主动赴黄参加抗洪救灾的其他爱心人士,均可享受黄山市所有A级景区免门票礼遇,且不限游览次数。

活动的名称叫作《“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亲人”——黄山人邀您游黄山》。

征稿启事

“我在现场”是中国记协微信启动改版以来开创的首个栏目,是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

“我在现场”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深挖故事细节,分享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鲜活明快、可读性强。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

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我在现场专栏。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请标注【我在现场】+单位+姓名+联系方式。

投稿要求:

1、字数2000—3000字最佳;

2、强调现场感,记者在现场;突出故事性,记者讲好故事;提高可读性,语言表达简洁凝练。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

据中国记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