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养老院建在苏州河边,期待更多“开放式养老”新模式|前瞻三中全会

2024-07-11 16:02:00 -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刘素楠

界面新闻编辑|谢灵宁

上海苏州河南岸,正对四行仓库的黄金地段,一栋名为“苏河之眸”的5层绿色建筑拔地而起。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市中心的老人们,在此度过晚年生活。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上海最新的社区养老模式。“早上去人民公园兜一圈,回来就到这里参加活动,再吃中午饭,1点左右午休,2点以后又有活动。”这是73岁退休幼儿园教师薛阿姨每日的生活轨迹。

薛阿姨居住在南京东路街道,步行至“苏河之眸”约莫10分钟,女儿家就在苏州河北岸。退休后她曾去老年大学学习编织,与朋友们组成了一支编织队,常常一起举办沙龙。后来南京东路多个小区动迁,编织队的朋友也因此分散各地。自从去年7月她发现苏州河有这么一个好去处之后,打算把小姐妹们再聚起来。

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1979年,上海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早于全国21年。2000年,上海老年人口比达到20%,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2015年,这个比例达到了30%。

把养老院建在苏州河边,期待更多“开放式养老”新模式|前瞻三中全会

根据上海市民政局7月6日发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末,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568.0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7.4%,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81.64万人,占总人口的5.4%——上海早已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黄浦区,老龄化更是达到43.8%。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从5个维度建立完整制度框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起,上海就率先探索公办养老的模式。目前,上海构建现代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路十分清晰: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和医疗服务为支撑。

其中,社区养老回应了中国人“原居安老”的需求。面对超大型城市人口密集、土地紧缺、大型养老机构建设成本高等难题,从社区的碎片资源中发掘空间,建设家门口的微型养老院,成为上海社区养老的一种创新探索。

根据上海市民政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市有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459个;有日间照护机构918家,日均服务老人1.72万人;有助餐服务场所1926个。

去年3月,黄浦区苏州河畔的“苏河之眸”零距离家园服务综合体正式落成,“把最好的留给人民”。“苏河之眸”由南京东路街道统筹改建,委托第三方上海申养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管理。

与一般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不同,这里的老人,可“住”、可“游”、可“品”、可“读”。“苏河之眸”探索的社区养老模式,也被称为3.0版本。

把养老院建在苏州河边,期待更多“开放式养老”新模式|前瞻三中全会

“苏河之眸”长者照护之家认知障碍床位。摄影:刘素楠

这是一处养老服务高度集中的为老服务中心。

据“苏河之眸”运营负责人王颖介绍,一楼设置了南京东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中医为特色,包括诊室和理疗室,起名“中医阁”,同时配置了两个西医全科门诊,西医和中医看病都很方便。卫生站设置了药房,老年人日常所需的基础药、慢病药都能配送,以免配药奔波。

这也是上海医养结合理念的实践——上海在完善社区卫生网络布局时,优先考虑与养老机构、社区托养设施等同址或邻近设置。截至2023年底,上海全市共有22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心、分中心、站点)与养老机构邻近设置、3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中心、站点)设置在养老机构内。

“苏河之眸”二楼则是社区食堂、日托所、图书馆和红十字服务总站。

社区食堂提供午饭和晚饭两餐,上午10:30开放,下午16:30开放。7月5日中午11:30,社区食堂坐得满满当当,食客大部分是老年人,也有数位年轻人和小朋友,腐乳烧肉和菜花备受欢迎。除了堂食,也有一些老人选择打包带走。

今年6月起,黄浦区实现全区范围社区长者食堂通享优惠服务,60岁以上老人凭“五边十色”助老服务卡,可以在黄浦区各街道社区长者食堂“串门”,并且享受8.5折“长者价”优惠。界面新闻注意到,黄浦区社区食堂“五边十色”助老服务卡的申请对象,不仅仅是具有黄浦户籍的老年人,也包括实际居住在黄浦区的非上海市户籍老年人。

把养老院建在苏州河边,期待更多“开放式养老”新模式|前瞻三中全会

社区食堂。摄影:刘素楠

薛阿姨吃完午饭后,往往会去日托所“困觉”。日托所放置了10张可平躺的按摩椅,还有一台电视机。早上9点开门后,工作人员会先为老人进行血压、血糖等生命体征的检测。老人们在此看看电视,聊聊天,做些手工活儿,就像来到了家门口的会客厅。

目前,日托所入住了8位老人,年龄在67-85岁之间。日托所的照片墙上张贴着他们出游、画国画、做手工等各种活动的照片。照片上的老人,有的女士身穿连衣裙、戴着精致的丝巾,摆出精心设计的造型,有的男士则佩戴一副墨镜,尽显上海爷叔的潮范儿。他们精神矍铄,行动自如,被称为“活力老人”。“很多人都说来到这里精神越来越好了,越来越开心了。”工作人员胡玉璐说。

日托所也是社区养老顾问点。上海市民政部门推行的养老顾问制度,基于各类养老服务资源、政策、信息等,面对面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政策咨询咨询、资源链接、个性化养老服务方案制定等服务。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共有养老顾问点6988个,养老顾问人数达1.03万人。

负责日托所的胡玉璐去年8月份正式入职,担任社区养老顾问,这意味着要解答所有关于养老的提问。日托所有一台社区服务多媒体终端,另一头连着南京东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可以帮助老人就近解决部分社区事务的受理。“很多老人来这里换医保卡,比如他们在楼下看病,医保册子用完了就会上来找我们远程办理。”

把养老院建在苏州河边,期待更多“开放式养老”新模式|前瞻三中全会

社区养老顾问胡玉璐。摄影:刘素楠

三楼和四楼则是一个微型养老院——长者照护之家。

长者照护之家面积约为1350.9平方米,内设49张床位(含认知症服务专区6张),为南京东路街道的社区家庭缓解了照护难题。

根据2021年发布的《黄浦区“长者照护之家”管理意见》,“长者照护之家”是为老年人就近提供集中照护服务的社区托养设施,一般采取小区嵌入式设置,辐射周边社区,提供涵盖机构照料、社区照护、居家护理的“一站式”综合型服务。

其服务对象是辖区内60周岁以上失能、认知障碍、术后康复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重度残疾、高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据王颖介绍,长者照护之家接收辖区内60岁以上、照护评估等级为三级以上的老人,目前已入住37位老人,能看到苏州河的“河景房”尤其受欢迎。一位居住在长者照护之家的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出去走了走。今年90多岁的她略微弯着腰,双手扶着助步轮椅。看到王颖之后,她松开双手,向她展示最新学的舞蹈姿势。

日托所和长者照护之家代表社区养老服务的细分趋势。王颖指出,与传统的机构养老院相比,目前“苏河之眸”长者照护中心没有医疗介护服务,只配备了护理员。6张认知障碍床位的照护等级相对较高一些,可以为轻度的认知障碍老人提供全托服务。那些照护需求更高的老人,则被分流到机构养老院。

把养老院建在苏州河边,期待更多“开放式养老”新模式|前瞻三中全会

长者照护之家活动表。摄影:刘素楠

“苏河之眸”的另一大创新在于运营模式上——这是一个面对全年龄段人群开放的社区公共空间。

南东街道地处“城市原点”,街道辖区2.41平方公里内集聚了43幢重点商务楼宇,其中亿元楼有17幢;属地企业单位7300余家、通勤白领30余万人,经济密度、产业能级均位于全区前列,楼宇密集度高,职业人群聚集。

“苏河之眸”改变了以往全部由政府出资、运营的工作模式,引入市场化、社会化运营模式,完善长者照护、社区助餐、阅读休闲、健康医养等功能。进入“苏河之眸”的企业不需要支付租金,但是需要企业发挥专业品牌优势,链接企业的资源,参与到社区服务、社区治理中,为居民提供公益服务。

“苏河之眸”一楼引进知名咖啡品牌Tims,65周岁以上持敬老卡的居民,到店可以享受公益价格。在苏州河晨跑的市民,往往也喜欢以一杯咖啡打开新的一天。

二楼引入“读者书屋”,由读者管理,对接上海图书馆通借通还系统,打造了亲子阅读空间,并定期开展具有影响力的读书分享活动。

五楼引入“星之健身”,除了普拉提、空中瑜伽的特色课程外,配合设置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市民健身驿站,推出适合楼宇白领和老年人的健身公益套餐,让市民有了家门口的公益健身场所。

与此同时,“苏河之眸”也承载市民夜校等众多社区公共活动,给予不同年龄段的客群以不同的体验。

“因为各个服务商的服务性质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开放时间是阶梯式时间,对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王颖说。咖啡厅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最早开门营业,而后图书馆开放,然后是社区食堂。

今年,上海还要新增4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0个社区长者食堂。

事实上,微型养老机构最大的问题是床位太少,规模效应弱,难以达到收支平衡。起初王颖也担心周边小区动迁,居民减少,影响收入。她透露,运营一年多以来,每天的客流保持在500多人次左右,客群稳定,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周边居民的喜欢和需求我们也比较了解,运行起来就比较顺畅了。”

据预测,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2025年达到585万人,至2031年前后达峰,近600万人。其中,高龄老年人口2025年达到90万人,随后将快速增长,至2035年达到约180万人。

《上海社会发展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上海家庭结构独子化、小型化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家庭养老功能进一步弱化,空巢老年人尤其是高龄空巢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更加迫切。

上述报告建议继续推进养老机构设施建设,构建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居家养老支持力度,推广开放式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模式,加强认知障碍照护服务,推进医养深度结合,加快养老产业发展,提升智慧养老服务水平,推进长三角养老服务区域协作。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