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绿色发展论坛在上海社科院召开
转自:上观新闻
2024年6月27—28日,“第九届绿色发展论坛:数字循环经济”在我院召开。本次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共同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承办。中德两国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面临挑战和解决方案。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德忠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干春晖主持开幕式,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朗杰明与会致辞。
王德忠在致辞中强调,随着数字技术成为全球经济的基石,数字赋能循环经济成为发展趋势。数字循环经济是将数字技术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作为一种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和发展数字循环经济尚无成熟经验可供借鉴,在探索过程中还需注重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创新与标准化的关系。在推动数字技术变革和循环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推动数据生态治理的标准化,促进不同系统的互联互通。二是要处理好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协同关系。构建智能、高效、线上线下融合的循环经济全流程闭环体系,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三是要处理好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的关系。确保数据使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为循环经济创新和发展提供价值。希望通过中德专家的深入探讨,探索和总结中德数字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和实践创新,以应对中德两国寻求循环经济发展的共同关切和相似挑战,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朗杰明在致辞中提到,循环经济是中德两国政府的共同关切。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和地方层级的讨论,更需要国际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德国在循环经济实施过程中,不仅设置了战略目标,也阐明了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例如,数据安全、数据确权、与数据保护,以及在推广数字产品护照过程中,如何给予中小企业更多支持和帮助,以促进数字循环经济发展的公正与可持续性。希望中德专家在讨论中互学互鉴,并在循环经济领域取得更大进展。
论坛聚焦数字化赋能循环经济、数字产品护照、循环经济数据国际标准化、合力迈向数字循环经济等议题。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黄蓓佳教授、德国伍珀塔尔气候-环境和能源研究所副主任霍尔格·伯格博士、德国CIRCULARREPUBLIC联合创始人苏珊娜·卡德纳博士、院生态所助理研究员王琳琳博士、院生态所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研究室主任陈宁博士、德国标准化研究所循环经济战略发展部负责人亚历山德拉·恩格尔特、德国工业联合会循环经济倡议执行主任克拉斯·奥赫尔曼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朱庆华教授作专题发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倪前龙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杨凯教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于宏源研究员、院生态所能源经济与低碳发展研究室主任刘新宇先后作点评交流;德国工业联合会循环经济倡议高级经理安妮卡斯图肯霍夫及我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作讨论发言。
与会专家围绕数字循环经济形成广泛共识。一是应充分认识数字化赋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前景。向循环经济转型需要整个价值链发生根本性变革,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解决方案是加速向循环经济转型的跳板。为进一步提升数字循环经济发展动力,亟需在技术创新、跨领域合作、法规标准完善、数据安全保障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二是应打造数字产品护照的协同平台。产品数字护照有利于提升数据透明度和互操作性,增强供应链的可视性和产品的可追溯性。为实现数字护照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深度整合,需打造多部门、多产业链、多业务协同的互动平台,其中整合创新和中小企业参与至关重要。三是应推动循环经济数据国际标准化。标准对于循环经济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数据则起到了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作用。应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凝聚共识,以推动跨部门、跨区域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四是应建设数字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系统。包括数字循环经济细分领域的法规完善、信息披露范围和领域的统一与明确、中小企业的深度参与、各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与协调,进而推动数字循环经济朝着具有国际竞争力、可持续的未来经济迈进。
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周冯琦、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朗杰明分别作闭幕发言。论坛研讨环节分别由周冯琦所长、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项目经理杜红栎、德国工业联合会循环经济倡议高级经理安妮卡·斯图肯霍夫以及院生态所可持续发展国际比较研究室主任张文博主持。伍伯塔尔气候、环境和能源研究所、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工业联合会、德国标准化委员会以及我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在读研究生等50人参加会议。
会前,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周冯琦所长带队与德方专家共同调研参观了万物新生集团以及英科再生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