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叩拜南京夫子庙有什么用

2024-07-11 23:39:30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学生叩拜南京夫子庙有什么用

金陵正值炎夏,一时暑气难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人声古乐的喧嚣中,蒸腾起新的一轮五彩斑斓。

贡院街另一旁的夫子庙一大早便迎来了香火,孔夫子的牌位和巨幅画像前,总是有孩子在家长的授意下,懵懂着烧香叩拜。

古时幼童开蒙,拜孔子是必需的仪式,祭孔、拜孔与后来的科举取士互为表里,逐渐完善成一整套从入学到步入仕途的礼仪规范。夫子庙前,有“天下文枢”牌坊,秦淮河边,还有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位于金陵东南,经过明清两代的扩建,在清同治年间考生号舍多达20644间,占地30余万平方米。及三年大比之日,赶考的江南士子可有两万余名。

明清科举考试分级取士,熟读经书的江南学子,需要先通过家乡的预备考试,才有资格坐在江南贡院的号舍里应考。在正式进入科举考场之前,学子们先要通过官学的入学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分别由知县、知府和各省的学政主持。通过了这三场预备考试,童生才能升格为生员,也就是“秀才”。

在江南贡院举行的是正式科举考试的第一级考试,即“乡试”,在各省省会举行,分为八股文和试帖诗两场,录取者为举人。第二级考试为“会试”,这是向各省举人开放的中央级考试,录取者为“贡士”。

获得会试资格还有另外一种途径,即作为国子监监生,通过纳捐保举或是父辈为官受恩取得资格。和通过乡试取得应考资格的举人相比,国子监生显得低人一等,实际上通过国子监进入仕途在明代是重要的途径,只是到了清代,随着纳捐监生数量增多,品行学识良莠不齐,监生的名声便坏了起来。若是学子能通过会试,就有机会迎来改变命运的重要契机——“殿试”。殿试结果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与三甲若干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

贡院虽是乡试考场,但因江南文人才华横溢,通过江南贡院选拔考中状元者仅清代就有58人,占了全国状元的半数以上。由于江南状元众多,便有了江南状元被改成探花的公案。清代文学家赵翼是常州人,他出身贫寒,凭借才学文气取得状元,乾隆帝却将他与排名第三的陕西人王杰互换,理由是还没有陕西学子中过状元。“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虽然赵翼未能取得状元之名,但这位力求作诗推陈出新的江南才子,用一生的文学造诣证明了他才是当之无愧的状元。

学生叩拜南京夫子庙有什么用

如今江南贡院内还保留着众多进士、举人的牌匾,牌匾为木质,历经风雨后均已开裂变色,但“状元”等字样仍清晰可辨,凿刻痕迹里依稀有往日的荣光。贡院长廊一侧还有唐伯虎、吴承恩、郑板桥、吴敬梓的雕像。白天游人不多,即便到了晚上游人如织,也多是为了廊边的秦淮河水,此时的牌匾和塑像,便都沉默在灯影交错中。

在科举制度延续的最后几十年,以经史为主导的传统考试已经无力承受近代西学东渐的冲击,其固有的制度流弊愈加凸显,其选拔人才的作用也日益削弱。

晚清科举改革几番起伏,伴随着中西学的“体用之争”,新式学务与科举制度的冲突不断,虽然先后有废八股、改策论,开特科等改革措施,终究无法挽回科举制度的颓势。即便1903年清政府已经批准了张之洞的科举“十年渐废”方案,时局激荡下的科举制度在两年后就被提前废止。张之洞本是清同治二年的探花,正是科举成就了他,但正是这位重科甲的朝廷重臣,意识到“救时必自变法始,变法必自变科举始”。科举制度最终被自己筛选出来的士子终结。

科举既废,存续800多年的江南贡院被逐渐拆解、侵占,民国年间一度被辟为市场,而在2014年中国科举博物馆建成之前,江南贡院的明远楼、飞虹桥已经被集市和高楼包围。昔日决定江南学子命运的考场,被淹没在叫卖的人群里。

1897年,18岁的陈独秀进入了江南贡院。这位年轻的秀才在自传中坦言,要不是有兄长帮忙领取考卷,恐怕自己还没经历三场九天考试的磨炼便会“在人丛中挤死”。随后,狭小的号舍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个子长的站在里面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滋味,恐怕不只是狭小局促、考期漫长带来的身体不适,更多是跃龙门前的孤注一掷,士子心头的紧绷与撕扯,都凝结在这小小的号舍中,将命运交付给面前的答卷。然而在晚清“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士子如陈独秀,纵使因为母亲的眼泪而走上科举之路,也最终选择跳出桎梏,执起新文化运动的大旗,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投入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隐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矮屋”,无法用两块案板隔断时代的裂变与生机。走出“矮屋”的士子,终将过渡为“新人”。

关于科举制度的功过成效,仍是今人治学绕不开的话题。回头再看这种一度影响东亚及英、法诸国文官考试的制度,似乎只剩下对历史的敬畏感与隔阂感。中国科举博物馆内有墨池,方正池塘,虽取“墨池”之意,实则池水至清。略微靠近,恍惚间有涟漪泛过,倏然而止。而今再逢高考放榜之日,鱼龙变化,寒窗十年,也似弹指一挥间。

栏目主编:陈抒怡文字编辑:陈抒怡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