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叶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豫籍作家获奖人数达10人,全国第一

2023-08-11 15:44:20 - 大象新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象新闻”

中原文脉薪火相传,豫籍作家再捧茅奖。8月11日上午,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正式公布获奖名单,豫籍作家乔叶凭借长篇小说《宝水》获奖,成为我国唯一一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70后女作家。至此,获得茅盾文学的豫籍作家、河南本土作家共有10位,位居全国首位。

乔叶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豫籍作家获奖人数达10人,全国第一

11日上午,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发布消息: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于2023年8月11日进行第六轮投票,产生了5部获奖作品。 

这五部获奖作品分别是,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乔叶的《宝水》、刘亮程的《本巴》、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东西的《回响》。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协主办,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社会主义文学繁荣而设立的国内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每四年评选一次。

豫籍作家乔叶的《宝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讲述了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正在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以文旅为特色的新型乡村,生机和活力重新焕发出来。人到中年的地青萍被严重的失眠症所困,提前退休后从象城来到宝水村帮朋友经营民宿。她怀着复杂的情感深度参与村庄的具体事务,以鲜明的主观在场性见证着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丰富而深刻的嬗变,自身的沉疴也被逐渐治愈,终于在宝水村落地生根。

乔叶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豫籍作家获奖人数达10人,全国第一

在今年“4.23”世界读书日期间,乔叶的这部《宝水》还荣获了2022年度“中国好书”。

乔叶说,以《宝水》为书名,表面缘由是村中有一眼泉水,泉眼状如元宝,因此得名宝水泉,村名也便叫了宝水村。小说写的是村中故事,自然就以此取名。深层所指则是宝贵的民间智慧和人民力量。

乔叶认为,作家要全力以赴地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更要以文学的方式参与宏阔的历史进程,描绘出富有价值的建设性图景,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乔叶现为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她1972年出生于河南修武,曾长期在河南工作,担任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她以散文出名,后从事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认罪书》《拆楼记》《藏珠记》等多部,中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打火机》等多部,以及散文集《深夜醒来》《走神》等。此前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北京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以及中国原创小说年度大奖,首届锦绣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

乔叶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豫籍作家获奖人数达10人,全国第一

伴随着乔叶获奖,获得茅盾文学的豫籍作家、河南本土作家已经达到10位,位居全国首位。

这10位获奖作家和作品分别是:魏巍的《东方》、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荣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李准的《黄河东流去》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宗璞的《东藏记》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李佩甫的《生命册》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李洱的《应物兄》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乔叶的《宝水》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专访 | 乔叶:慢慢活,慢慢写

十多年以前,人们提到她,“散文”是标签。她的散文清新隽永,富有哲理和智慧,对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有着深沉的思辨和探索,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十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再提到她,“小说”则成了她的标签,她不断向时间深处挖掘,向生活底层探索,她在广阔的世界里行走,同时拓展内心的纬度,写出了万千气象。

在李敬泽先生看来,她是真正具有生活热情的小说家,因为热爱生活,所以她能看到未被理念整理和驯服过的真实的心灵。而邱华栋先生则认为,她总能从时间深处引来一泓活水,让它热气腾腾地奔涌到当下的社会现实里。

她就是乔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如今,她携长篇小说《藏珠记》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带领大家进入她的文学世界。

【一】那时,我是个“异类”

今天的乔叶,在小说上风生水起,亦如当年她在散文上取得的成就。

乔叶出生在河南修武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父亲是焦作市矿务局干部,是村里的第一个大专生,而母亲则是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在童年记忆里,她一直觉得自己是一只并不受关注的“灰小鸭”:弟兄姊妹五个,她是老四,上面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几个兄弟姐妹中间,既不是最小的,也不是最受宠的;既不漂亮,也不灵巧。那时候,文学对她来说,几乎是个无法触及的梦。

乔叶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豫籍作家获奖人数达10人,全国第一

从小学到初中,乔叶的成绩一直很好,她的作文经常会被老师拿来当范文朗读,这是她觉得自己身上唯一闪光的地方。她梦想着用成绩来改变自己“卑微的命运”。然而,14岁那年,一心想上大学的乔叶却因为父亲的意愿而放弃考高中,不情愿地选择了一所师范学校,“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上师范有补贴,而且也会更快毕业,捧上一个铁饭碗”。

师范毕业的乔叶,还不到18岁,她和她的大多数同学一样,被分配到一所乡镇中学当老师。

“我那时太年轻,不懂得学生的心思。我愿意跟孩子们沟通交流,但对于乡下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说,我是个‘异类’。因此,身在学校的我一直觉得自己不适合当老师,因为这份职业的复制性很强。”多年后回忆那段生活,乔叶用了“寂寞”和“孤独”来形容。于是,她选择读书、创作,从而排遣心中的不快和一成不变的日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当时,学校里订有中国青年报。看了中国青年报上刊发的一些文章,乔叶觉得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于是就大胆地给中国青年报投稿。

1993年2月,中国青年报副刊发表了乔叶的散文处女作《别同情我》。文中描写一个女孩的父亲去世了,很多人都会关切地问她,而她始终选择回避。

乔叶的这篇文章,和她及父亲有关。

乔叶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豫籍作家获奖人数达10人,全国第一

父亲身患癌症去世的这一年,乔叶才15岁。

“我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平时感受不到他存在的意义,他去世了,感觉这个家的天塌了。父亲的存在就像身体的骨架,虽然看不到,但他就是支撑。而母亲的意义则像衣服,温暖把你裹起来。因此,在后来的小说散文中,都很在意父亲这个角色。“

【二】我的写作,既粗暴又简单

此后,乔叶的散文创作一发而不可收。

《愁嫁》、《不做情人》、《一个女孩的自知之明》等十几篇散文先后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年,她就被中国青年报评为优秀撰稿人。

同样是在这一年,《青年文学》、《散文百家》、《散文》、《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大报刊也开始发表乔叶的作品。1994年至1995年,《青年月刊》杂志为乔叶开辟了为期两年的“乔叶绿荫下”散文专栏。199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乔叶的第一部散文集《孤独的纸灯笼》,发行两万余册。

从此以后,“乔叶“这个名字火了,全国各地的信件都来了。还有好几个人跑到村里,上门拜访他们想了千百遍的乔叶老师。

乔叶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豫籍作家获奖人数达10人,全国第一

自从开始写作,她的稿费就比工资高。那时候,她和妈妈、奶奶在乡下生活。她们都觉得,写点东西就能赚钱,太不可思议了。每每说到此处,乔叶就笑了,“那时候,稿费单总是让我很自豪。我真的是一个很庸俗的人”。

更让乔叶意外的是,1993年、1994年被评为优秀撰稿人的她,得到的奖品是三峡豪华邮轮7日游,她是唯一一位来自最基层的女教师。到了1995年,她第一次坐飞机去兰州开会,这也是写作带给她的福利。

用乔叶的话说,“有点小天分,一直被鼓励,没有被打击,信心就这样培养起来了。“

评论界认为,乔叶的散文文笔细腻独特,清新隽永,富有哲理和智慧,对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有着深沉的思辨和探索,多样化的题材统摄在机敏的基调中,蕴藏着准确动人的知识内省。

究竟是怎样的奇思妙想,让乔叶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散文?

“那时候,我自己的生活很贫瘠,并没有多少可写的东西,只能从别人那里有所发现,对别人的生活‘巧取豪夺’。“乔叶说,有时候碰到一件事儿,就能引出一个道理来。有时候遇到一个金句,就能繁衍出一个故事来。既粗暴又简单。

乔叶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豫籍作家获奖人数达10人,全国第一

乔叶的散文《破碎的美丽》,后来成为好多地方的考试试题。这篇文章就是一个简单的意像: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

乔叶说,她的心里有个筛子,因为筛子眼儿特别细,所以留住的东西就特别多。她容易大惊小怪,所以生活永远不缺素材。“注重细节的人,更适合写作。只有细节,才能让文章有质感,有支撑。“

为什么那么爱讲道理?

乔叶说,她是给自己讲道理,给自己一个结果,说服自己。面对矛盾,在人生难熬的时刻,自己给自己正能量,给自己疏导和安慰。

【三】知道自己不行,就好办了

真正让乔叶认识到文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儿,源自一次会议。

1997年河南省作代会在郑州举行,25岁的乔叶成为此次大会的特邀代表。在此次会议上,时任省作协主席的田中禾就叮嘱她写小说,否则,“就等于零敲碎打地把你的才华卖了“。而此时的乔叶,还不知道小说是什么。

1998年,已经是修武县文联副主席的乔叶,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小说《一个下午的延伸》,自然投稿给了《十月》,竟然发表了。这让乔叶觉得写小说也不过如此,所以以后就不写了。

乔叶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豫籍作家获奖人数达10人,全国第一

2001年,乔叶调到了河南省文学院,李佩甫叮嘱她写中短篇。结果,她就写了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我是真的热爱你》,2003年在《中国作家》发表,次年出了单行本,还上了中国小说学会的年度排行榜。

尽管出版了长篇,但李佩甫依然叮嘱她:不会骑自行车,如何开汽车呢?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中短篇小说写不好,要想把长篇小说写好几乎不可能。

2003年,乔叶开始大量阅读中短篇小说。然而,读了很多,自己还是不会写。到了2004年,乔叶去鲁迅文学院接受系统培训。当时她被分到了散文组,在她的强烈要求下,最后才被调到了小说组。

授课老师是李敬泽,第一堂课,他就出了一个题目,谈“小说的可能性”。其他同学发言,李敬泽就点评,而乔叶发言的时候,李敬泽不发一言。直到后来,乔叶才知道,当时自己的发言有多么的不靠谱。

“知道自己不行,就好办了。最怕的是自己不行还说自己行。“乔叶说,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期间,各种观点碰撞,而她也从中迅速汲取营养。当时,她给自己立了一个愿望,五年之内能够在《人民文学》发一篇中短篇小说就行,结果,这个愿望当年就实现了。后来,在她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时,“小说是一个广袤的世界“成了她发言的主题。

乔叶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豫籍作家获奖人数达10人,全国第一

因为小说,乔叶开始获奖频频,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十月文学奖、北京文学奖、锦绣文学奖以及中国原创小说年度大奖等都有她的身影,2010年她以广受好评的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荣列榜首。

获得荣誉的同时,乔叶没有像以前那样沾沾自喜,而是更加冷静地反省自己。她努力超越自我,于是就有了直面现实的《拆楼记》和深入分析复杂人性的长篇小说《认罪书》。

当年鲁迅文学院的同学,如今已是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的邱华栋评价乔叶:她是一个能不断突破自我限制的作家,有着很强的文体意识,她能不断地根据自己的成长需要,挖掘和调整自己的写作资源,使得自己的创作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局面。不得不说,作为一位年富力强的“70后”女作家,她的创作方向十分广阔。

【四】你要靠作品说话

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会对自己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乔叶也不例外。

用她的话说,“我是一个成长型的人,特别需要那些更高境界的人教育我,引导我,提升我。”。

早在1999年,乔叶参加一个散文研讨会,这是她和原河南省文学院院长、省评论家协会主席孙荪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乔叶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豫籍作家获奖人数达10人,全国第一

“我问他是谁?他说他是省文学院院长。我又问文学院是干啥的?他说是专业写作的。我说我能进文学院吗?他说有可能,你把写过的东西寄过来吧!”回忆起当初的一幕,乔叶不好意思地笑了。

后来,乔叶果然收到了孙老师的回信,称她的“散文里有故事,有小说的底子”,她感觉他的夸赞有点儿官腔。

再后来的一天,时任常务副院长的李佩甫先生竟然去修武县“考察”她了。到了2001年,乔叶如做梦一般真的调到了省文学院。刚到省文学院工作时,乔叶参加很多研讨会,其他作家发言时提到了一些作家作品,她不但没有看过甚至没有听说过。大家根本不在一个话语体系,这让她倍感紧张。看出了乔叶的局促和不安,所以,在此后的很多研讨会上,主持会议的孙荪总让乔叶先发言。乔叶说,这是前辈对她的关爱:“先发完言,就可以踏实听会了。”

与此同时,她开始接受李佩甫先生的教诲。他多次和她谈话。“我可笑的、丑陋的一切,都跟他说,他非常认真的帮助我,指教我,因此,我对他有很深的感情。”

那时候,只要李佩甫见到她,总是问:写小说了吗?写好了,就给我瞅瞅。

他主动要,她不给。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底气。

乔叶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豫籍作家获奖人数达10人,全国第一

这一年,乔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是真的热爱你》在《中国作家》发表,而李佩甫是牵线搭桥之人。他总是对她说,不要和别人争什么抢什么,写不了的人才去争。

随着她的荣誉越来多,李佩甫又叮嘱她:永远要记住,你的第一身份是作家,人家凭什么尊重你?就是作品,你要靠作品说话,因此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了笔,作品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他老说,我是柴禾妞儿,没有什么资源,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必须靠自己。“

而在李佩甫眼里,乔叶表面温和,其实有一股子野气。她有独一无二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这也是其作品可读性强的重要原因。

【五】最慢的,应该是在写作中活着

“乔叶“太有名了,以至于大家都喊她“乔老师”,绝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李巧艳。

2007年,省作协选出新一届主席团,李巧艳是副主席。当时很多人就在私下里打听:李巧艳是谁呀?甚至还有人疑问:这个名字没有听说过,她啥东西都没有写过,还能当作协副主席?

直到今天,在文学江湖行走了20多年,依然有很多人不知道李巧艳。“‘李巧艳’是我的世俗生活,处理最平凡的事儿,最接地气的生活。而‘乔叶’是我的精神生活。”

说起“乔叶”的由来,那还是她在师范读书时,写了一首诗歌,投给了一家刊物。“我投稿的时候,身边的同学都不知道。当时心想,如果发了,虚荣心可以得到膨胀。如果退稿被同学们知道了,多丢人。于是,我就想给自己取个笔名,这样万一遭到退稿,大家也不知道我是谁。我叫李巧艳,巧艳儿巧艳儿,于是就谐音成了‘乔叶’。”

乔叶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豫籍作家获奖人数达10人,全国第一

乔叶坦言,自己不是一个很娇气的人,就是一个再平凡再普通不过的柴禾妞儿。“我写作的仪式感不强,因此我不怎么挑剔环境,高铁上可以写,飞机上也可以写。”

除了写作,乔叶还一直坚持写日记,这一习惯已经保持了几十年。她说,文字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最柔软,最柔韧,魅力无穷。就像唐诗,唐朝的政治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但唐诗永恒。

在我国文学界,70后作家已经走上前台,并发出耀眼的光芒。乔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她说,作家要看年龄,但也要看成长性。实际上,越发展年龄越不是问题,大家都处在一个大的代际中。当你的年龄没有转化为文学价值的时候,代际就没有任何意义。

乔叶说,对一个写作者而言,青春和年轻只是一种很普通很普通的概念性资源,没有什么了不起。任何人都有,也都会有,如果你以为以此就会建立起自己的世界,那只是一种客气的理论。对一个写作者而言,世界不是你们的,也不是我们的,归根结底,世界是文学的。

“每一个写作者都试图在用文学来抵抗岁月,抵抗生死,抵抗虚妄,要想让自己的抵抗变得坚实有力,我想,除了让自己在从容中获得慢,在慢中获得从容,然后以这从容的慢和慢的从容去淘漉出文学的金子,也许我们没有更好的立场和选择。”乔叶说,最慢的是活着,最慢的也是写作,最慢的是在活着时写作,最慢的也应该是在写作中活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