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里的中试平台“试”成跨界多面手

2024-08-11 01:55:08 - 成都日报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为企业解忧为学校培优

院校里的中试平台“试”成跨界多面手

院校里的中试平台“试”成跨界多面手

盛夏8月,正值假期,但成都工贸智能装备制造中试研发服务平台内依然很“热闹”。学生们正在进行中试项目实践,合力解决企业在“智改数转”中遇到的中试难题。

日前,本报记者实地探访位于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市技师学院)(以下简称“成都工贸职院”)内的成都工贸智能装备制造中试研发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工贸中试平台”)。在这里,不仅企业能够找到中试生产的“最优解”,学生也能切实接触到产业创新一线。

为企业解忧

平台已完成80余个项目

走进工贸中试平台,一台“大个头”工作站引人注目。

“这是我们已完成的一个中试项目,针对极米科技设计开发的投影仪镜头组件装配工作站。”成都工贸职院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周皇卫就背后的中试研发故事娓娓道来。“2023年2月,成都传视科技有限公司接到极米投影仪镜头组件生产订单,但公司在生产效率、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于是到工贸中试平台提出技术支持需求。”

中试平台团队通过几个月攻关,成功研发投影仪镜头组件装配工作站,可以按20秒/件的生产节奏将5个镜头元件快速组装,且装配精度高,装配良品率达99%。目前,该设备正持续稳定地向极米科技提供合格镜头组件。

更多的项目纷至沓来,在这里加快成果转化。据了解,工贸中试平台拥有中试设备2823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总数193台(套),目前主要承接企业“智改数转”过程中的数字化产线改造、产品试制等项目,同时将其中的重点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实现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进教材、进课堂、进实践。

自平台投入运营以来,已服务了包括华电集团黄麻滩风电厂、航天云网等在内的80余个项目,获得授权专利超100项,中试收入超400万元。

为学校培优

中试项目成为教学案例

在机械工程学院一角,一名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操控机床,并记录仪器数据……在这里,工贸中试平台“摇身一变”,成为教学与实践的“试验田”,这也是该平台的一大特色与优势。

工贸中试平台不仅是成都市首批中试平台,也是目前唯一以职业院校为载体的中试平台。

“职业院校与产业一线结合非常紧密,而中试也是科技转化过程中最接近市场化的一个步骤,两者有着天然的契合性。背靠学校,营收与利润不是工贸中试平台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可以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场地、设备、技术以及服务能力优势,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同时,中试平台也要‘反哺’技能人才培养,切实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产业一线。”成都工贸职院科研技术处处长胡颖梅道出学校加快建设中试平台背后的原因。

为此,工贸中试平台选拔一部分优秀学生直接参与到服务的中试项目中,承担结构设计、加工程序编制、电路板设计等各种研发工作,让他们深入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一线。与此同时,服务完成的中试项目也会转化为一个个活态教学案例,让更多学生受惠。

电气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向立强就是受惠的学生之一。自入学以来,向立强参与到中试平台多个项目的研发中,并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创办了自己的企业,致力于新能源领域关键功率器件的国产化替代,2023年公司营业额已接近300万元。

通过中试平台建设,学校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多场景、多维度、多链条发展的无缝衔接。

立体化探索

推动科技成果走向“生产线”

加快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向“生产线”,走出一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人新路径,成都工贸职院还在做更多探索。胡颖梅表示,这是一条多维度、立体化的探索之路。

支持工贸中试平台跑出“加速度”,平台一边在加快培育壮大专职技术经理人队伍上练好“内功”,一边积极参加行业研讨会、联合更多在蓉职业院校探索中试平台建设模式,修好“外功”。

此外,学校还联合四川微电芯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西部电子产品中试生产(成都)基地,与四川省电子学会SMT/MPT专委会及其32家成员单位共建成立四川电子新工艺与新材料应用研究院,为先进电子行业工艺技术革新、新材料新产品应用性研发提供支持,并可提供“小批量、多品种”产品测试、试制、验证及工艺改革服务。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成都工贸职院还在校内建立了科教融汇中心,聚焦成都市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链引聚科技创新企业,打通了校企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全链条。

近年来,成都不断加快中试平台布局建设、完善中试生态,大力推动各类中试平台发展。对此,胡颖梅表示:“成都为中试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我们也希望把职业院校到底怎么做中试能够探索得更清楚,一边更好地发挥平台的社会服务效益,一边把职业教育做好,更好地与企业、产业对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黄雪松文/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