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整治青少年“集卡成瘾”,须依法斩断背后的灰色利益链

2024-08-11 21:13:35 - 北青网

转自: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北青快评 | 整治青少年“集卡成瘾”,须依法斩断背后的灰色利益链

近期,以“小马宝莉卡”为代表的卡牌受到青少年热捧。这些卡牌以“开盲盒”的方式获得,不少学生频繁购买,甚至短期花费数千元。据新华社报道,多个学校周边的商超、文具店、便利店等场所卡牌生意火热。“经常是同一批孩子一周来好几次,念叨着想抽‘彩虹卡’(稀有卡)。”集卡成了一些孩子的社交方式,诱发炫耀攀比行为,引发家长和社会的担忧。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看到令孩子们沉迷的“小马宝莉”卡牌,很多过来人都不由得想起“集齐××,召唤××”之类的玩意儿。所不同的是,当年集齐某些卡片之后,大多只能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一下,即便有一定的“交换”市场,但手头可支配的“资源”有限,不太可能产生多少“收益”。相比于现在动辄几十元乃至数千元的卡牌,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以动画片中的形象为原型制作卡牌等衍生产品,早已有之,但基本上没出现过几千上万元的“火爆”情形,“小马宝莉”卡牌究竟有何魔力?

盲盒的“加持”是第一把火。好奇心人皆有之,抓住这一点,商家纷纷在满足消费者对不确定性的惊喜感上大做文章,出现了“盲盒经济”。似乎只要一经盲盒的“加持”,销量就会明显上升。“临期食品盲盒”“剩菜盲盒”“宠物盲盒”……各类盲盒你方唱罢我登场,引发不少争议。

面对盲盒的诱惑,成年人尚且难以把持,自控力不足的未成年人自然更容易被“俘获”。瞅准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卡游公司在每个盲盒系列产品里,都设计了普通卡位、中卡位和高卡位。卡位越高越稀缺、抽出来的概率也就越小。只有购买之后拆开包装,才能知道自己购买到的究竟是哪几张卡牌。为了贯通销售渠道,卡游公司还在各地大力发展经销商,文具店、小卖店等都有“小马宝莉”卡牌盲盒出售,上学放学路上的顺手一抽,早已成为孩子们的习惯。孩子们沉迷抽卡,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捶胸顿足,越抽越疯狂……

鼓吹炒作稀有卡牌是第二把火。通常情况下,与动画片形象相关的卡牌,从商家到小朋友手上之后,就应该在小朋友之间流通,与成人世界基本上没啥关系了。诡异的是,目前市面上有些机构收费鉴卡,有的稀有卡牌价格可以翻几倍甚至几十倍。正是部分商家回收稀有卡再卖出,大大地炒热市场,“卡牌成本不高,市场上连环经营策略导致溢价。”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拆卡“直播”是第三把火。在“万物皆可直播”的年代,一些网络主播嗅到了卡通卡牌之中所蕴藏的“商机”,搞起了所谓的“叠叠乐”“数小马”之类的游戏。消费者购买盲盒卡包,主播代拆,然后根据拆出的卡位或数所有卡牌上卡通小马的数量,进行相应的奖励。这样的玩法,规则简单但刺激感十足,以小博大,小小卡牌俨然成了彩票一样的工具。为了抽中某张卡,12岁的马萧(化名)用爷爷的手机看直播,几天下来花费5000多元。马萧身边有不少同学也在直播间购卡、看拆卡,这成了一些孩子最流行的玩法。

互联网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作为卡游的核心产品——集换式卡牌,销售收入高达16.75亿元,占卡游公司总收入的85.8%。诚如业内人士所言,在这场卡牌盲盒的交易游戏中,卡游公司卖卡牌盲盒,评级机构收费鉴卡评级推高卡牌价格,二手商家回收稀有卡再卖出,每一个环节都赚得盆满钵满,唯独只有孩子们沉迷拆卡买卡,无法自拔。

卡牌没有原罪,但无序销售和各种“煽风点火”令孩子们沉迷其中,便会误人子弟,不容等闲视之。多位家长向记者反映,孩子无底洞式“集卡”花费不菲,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负担,有些孩子还会偷偷拿钱、借钱去买卡,甚至上当受骗,造成金钱损失。

整治青少年“集卡成瘾”,须依法斩断背后的灰色利益链。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中的相关规定,未成年人是不可以独自购买这类卡牌盲盒的,但相关商家在实际经营和管理中并没有遵守相关规定。在直播过程中,主播自始至终都没有核实下单的消费者是不是未成年人,所谓的“未成年禁止下单”形同虚设。对于这些乱象,相关部门理应加强管理,不能让“卡牌经济”成为监管盲区。与之同时,家长也要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并通过家校联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加强财商教育,不能让孩子随着性子下单。

文/胡欣红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