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谁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 发挥我国企业科创主体地位的逻辑与视角

2023-09-11 09:46:00 - 金融时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今年4月,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调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中,充分围绕“为谁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开展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资源布局,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如何把握并破解“为谁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四大命题,成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作用的核心关键,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资源要素布局的重要参考。

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的

 背后逻辑

(一)把握历史沿革,企业主体是“科技+经济”双重属性融合的要求。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国家,企业作为市场经营的核心,本就是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企业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基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及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可以大体划分为“起步”“筑基”“提速”“创新驱动”四个阶段。

1978年以前,我国科技创新处于起步阶段,整体以国家为主导,通过陆续成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强化科技教育和基础研究。在这一阶段,我国科学技术活动主要依靠财政投入支撑发展,科研与国民经济相关度不高。

1978年至1995年,我国科技创新仍以国家为主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家开始重视科技与经济的关系,并且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鼓励企业参与科技创新,企业进入科技创新发展“初舞台”。

1995年到2012年的十余年中,国家开始大力投资科技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关键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愈发凸显。

2012年伊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和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形成了涵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元科技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随着科技与国民经济关系的加深,为解决科技与国民经济的深度结合问题,国家进一步深化了科技体制改革,将创新活动从“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双主体发展模式,推向了“企业”单主体模式,企业确立了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地位。

(二)立足科研目标,企业主体是“理论”和“市场”接轨的重要桥梁。科技创新体系涵盖了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多元化组织,覆盖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科研关键环节。由于不同科技组织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差异、所参与的阶段差异,致使不同科技组织在角色、定位及作用方面存在较大的功能和责任差异。

要实现从“原始理论突破”到“广泛市场应用”,基于线性创新模型,从“理论端”到“市场端”的科技创新工作可解构为“三层九阶”科技创新链。

首先,以高校等组织为核心的“理论层”立足科技创新“基础研究”,注重知识创造和学术研究,通过理论突破、交叉研究、长期投入推动学术提升,为应用层面的科技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人才支持,成为科技创新链条中的核心力量。

其次,以企业下属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组织为核心的“应用层”,立足科技创新接轨市场的“应用研究”,注重契合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的技术研究、技术转化和商业化探索,相比于传统高校等机构,更加注重将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更加注重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响应,通过探索尝试、迅速推新等思路,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及商业探索。

最后,以科技型企业为核心的“市场层”,立足科技创新的市场化经营目标开展“产业研究”,不仅表现出更高的科研动力,也更直接地对接科研应用市场。而科技创新企业自身所具备的市场化目标导向、科研产品创新迭代推广、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建设、较强的投融资资本运作能力、行业各类科研组织合作和生态系统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使得科技创新企业具备了天然的科技创新主导、推动、引领优势,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主导实现将科技创新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商业价值和产业规模的发展目标。

科技创新企业作为“原始创新”接轨“应用市场”的核心环节及关键角色,不仅拥有足够的创新基础、资源、能力,广泛参与“应用层”和“市场层”科技创新,在“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原型测试→产品开发→成果孵化→产业孵化→广泛应用”七个阶段把握科技创新关键点,且作为追求盈利和增长的经营主体,企业本身具备的较强经济驱动力,也推动其成为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动力。因此,把握科技创新线性模型规律,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有力保障。

“科技型企业”

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的思考

(一)有的放矢是开展创新工作的根本前提。要保障企业科技创新方向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需坚持“对外开放,全局审视”原则,全方位开展科研目标和机遇的审视,从“国家战略视角”“行业应用视角”“企业战略视角”入手,充分调研企业内外科研发展现状及趋势,立足长远、着眼全局、充分研判,方能把握行业关键发展契机,为科技人才队伍价值发挥提供精准的科研方向指引。

1.脱离国家战略视角的科技创新就像是“无靶之箭”,会导致科技创新方向性偏差,进而导致产业没落。所以,企业要明确自身“科技创新目标定位”,须把握国家发展战略,明确创新发展方向。企业在科技创新方向确定过程中,须充分调研分析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新兴方向、“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国家战略领域科技创新需求等,充分研判国家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等方面亟须实现的科技创新目标,并且开展相关领域科技和产业发展现状研究,预判符合国家大局发展目标和需求的创新方向。

2.脱离行业应用视角的科技创新就像是“无轮之车”,“力虽至,仍举步维艰,更甚者,寸步难行”,难以将创新成果推广至更广泛的市场。所以,把握行业应用需求,是企业科技创新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从科研政策导向、技术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变化等方面,了解产业机会、行业现状、竞争格局等,识别行业发展中的关键驱动因素。

3.脱离企业战略视角的科技创新就像是“无根之木”,不仅会脱离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还可能导致无效创新。所以,企业科技创新目标定位必须以组织战略定位、企业发展阶段为基础。在组织内部,明确自身“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品牌定位”。在组织外部,开展“竞对分析、用户研究”,为科技创新的制定提供方向性指引,把握科技创新定位中的优势与不足。

为谁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 发挥我国企业科创主体地位的逻辑与视角

(二)“创新什么”管大局:理解企业现状,制定企业科研发展规划。结合企业发展阶段,制定并拆解符合组织目标定位、产业要求、效益创造的阶段性科研规划,把握“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合作创新”等科研管理突破方向,立足企业科研优势及资源优势,明确阶段创新任务及目标,是企业推动科技创新目标达成的关键步骤。

1.立足科技实力,把握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根基,需以科研技术突破为目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科研实力。因此,应充分把握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应用层”和“市场层”的科研角色定位,全面评估自身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从科研团队实力、组织科研水平、科技成果储备情况梳理、盘点企业当前“科技最近发展区”,充分尊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基础,立足技术突破和科研进步目标,合理分配研发资源投入和制定创新项目。

2.识别发展需求,把握产品创新。“产品创新”作为企业科技创新应用推广的关键,需坚持“内外需求”导向。对外,识别企业所在科研领域市场需求、行业挑战等。对内,保障科技创新任务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一致。为此,积极开展内、外部调研,明确直接影响企业科研工作的市场需求走势、关键技术瓶颈,制定明确的、具体的、接轨市场的产品创新目标,通过“开辟新领域、新赛道,规划引入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等方式,保障企业产品服务迭代升级与创新提升工作能够直接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升级。

3.强化资本运作,把握模式创新。通过“模式创新”力促企业科研属性、市场经营属性的双重能效激发,通过“开拓新领域、挖掘新商机”为科研型企业带来新的盈利模式,为行业发展升级注入新的增长动力。在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中,强化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属性,通过投资、融资等手段以期实现科研项目共创,通过产业链内协同合作以期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通过科研产业链与商业价值链的充分融合以期实现经营模式创新。

4.联动创新资源,把握协同创新。企业应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积极寻求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的科研合作,通过科研资源、生产要素、技术专长等的共享互通,实现科研资源配置、科研要素投入等方面的优化组合,不仅从科研视野方面提升企业的认知水平,也从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加速科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应整合优势资源,加速从“模仿创新”到“集成创新”再到关键领域“原始创新”,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正向创新能力、原始创新动力建设。

(三)“谁来创新”保落实:强化人才主体,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热情和积极性。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创新质效提升均离不开人,在科技创新远大理想的背后,是每一位创新人才努力的汗水和无悔的坚持。如何强化企业科技人才队伍、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激发各类科技人才及其协同创新热情和积极性,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综合实力,是企业科技创新保落实的关键。从企业自身而言,如何“引进、用好、留住”核心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的立身之本。

1.科学引进科技人才,按需吸引不同领域和专业的科技人才加入。企业首先需要基于自身所在行业领域,结合自身科技发展水平,盘点人才缺口,明确缺口人才立项和人才画像,通过内外部途径吸引关键人才,补充人才队伍缺口,保障团队内部由科技专家、工程大家、专业设计师、市场专家、产业专家等多元人才组成,以使企业兼具“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的实力。

2.立足“三需一供”,实现聚才“有道”。需求端一,是强化缺口管理,开展组织盘点,明确关键产业领军人才缺口,定向引才以引领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开展队伍盘点,明确科研骨干人才缺口,通过“内培为主、外引为辅”策略,壮大科技人才对外;需求端二,是强化发展管理,强化“雇主品牌”建设,坚持“筑巢引凤”,打破“就岗位谈岗位”引才模式,构建“科研岗位—职业通道—创新平台”多位一体的科研引才生态,提高企业引才吸引力;需求端三,是强化入口管理,把好“入门关”,企业需引入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科创能力为关键,立体描绘目标人才画像,作为引才评价标准,设计人才评价矩阵,强化引才评估效果,保障科技企业引才工作质效;供给端强化人才池建设,落实“引育结合”“才智共享”,企业应打破“外来和尚才会念经”“人才必须为我所有”“人才越高端越好”等引才误区,创新探索引才途径,坚持“以用为本”开展引才渠道建设。

3.充分用好科技人才,为科技人才搭建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平台是关键。对于人才自身而言,企业内部应强化科研资源支持,为人才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成长支持,构建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和探索的机会和平台。对于企业整体而言,要鼓励科技人才与内外部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构建科研氛围融洽的科技人才联盟,开展联合研究和项目合作,不仅为人才价值发挥和效率提升创造条件,也为企业提升创新效率效能提供关键支持。

4.持续保留科技人才,需要在企业内部强化科技创新管理机制,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成才、价值发挥保驾护航。不仅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还要通过试验、设备、资金等的投入为科技人才科技创新项目落地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支撑。通过在企业内部创设鼓励科技创新的薪酬、福利、绩效等激励机制,为科技人才提供科技创新项目、资源和奖励,让科技人才能因自身的创新成果有所收获。

(四)“如何创新”促转化: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创新创业科研生态。企业在科技创新路径探索过程中,须立足企业科研管理全流程,以企业科研生态建设为目标,与时俱进,构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保障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激发与成果转化效率提升。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要探索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系统,要结合国家、高校等科研组织、科研应用市场、科技创新人才等创新的相关方面政策措施,坚持以“政策驱动、技术驱动、市场驱动、资本驱动”等方式保障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目标的实现。

1.在政策驱动的创新路径探索中,重点要“向上看”。企业要从国家发展大局、政府重点关注的科技创新领域中,探索企业科技创新阶段目标,读懂、消化、用好上级单位有关科技创新政策和规划,用足、用好把握科研激励政策、科研资金支持、相关优惠政策等要素,获得最优保障。

2.在技术驱动的创新路径探索中,重点要“向内看”。企业需要在内部营造良好的鼓励创新、引导创新、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加大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发展目标的组织动力,建立以创新性成果转化落地为目标的组织管理模式,明确技术对组织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3.在市场驱动的创新路径探索中,重点要“向外看”。企业要将外部市场技术应用实际需求,作为企业创新的目标。立足市场调研分析,制定企业阶段科技创新方向,以终为始强化科技创新的成果化研判及市场响应度预判,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或者积极引入外部成熟资源,为科技创新成果产品化、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4.在资本驱动的创新路径探索中,重点要“向前看”。单一科技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通过外部资本引入来保障本单位的创新成效。通过采取引入资本方以科研资金支持等方式,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力保科技创新项目有机会成功推向市场。具备上市属性的企业或充分参与市场化竞争的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资本运作能力,以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等形式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孵化投资,力促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

(作者单位:中智国际人才)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