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科技绘就好“丰”景——我国设施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转自:光明日报
3、从“费心费力”到“省事省心”种地越来越高效水稻要高产,育好秧是关键。说起育秧,吉安市永新县芦溪乡欣蓝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甘小平和记者讲起其中的门道:“用粉碎机把块状泥土碾成细土,空秧盘依次放上输送带,机器自动填土、洒水、播种、覆土后,一个个完整的育秧盘被运送到恒温育秧大棚。大棚里‘科技范儿’十足,有数字传感器自动控制大棚室温、光照和通风,自动灌溉施肥,确保种子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生长,增加出芽率。大棚的智能监测系统还能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和氮磷钾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的水分和养分,自动控制灌溉和施肥,水肥节约率达到60%以上。可别小看我们这个中心,我们培育的秧苗能满足1万多亩农田的耕种需求,老乡们不用再为育秧的事儿费心!”除了设施种植、设施畜牧、设施渔业,设施农业还包括提供支撑服务的公共设施,如产前的集约化育苗、产后的冷藏保鲜、冷链物流和仓储烘干等。山东省嘉祥县卧龙山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烘干车间门前,一辆辆农用车拉着刚收的玉米穗等待称重质检。“这几天村民们都在忙着收早玉米,我们这儿每天能收70多万斤湿玉米穗。”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庆贵说。车间门口,北马官屯村种粮大户张绍红乐开怀:“我家收了15万多斤湿玉米穗,每亩早玉米产量达2100斤湿穗。以前要费心费力四处找地方晒玉米,现在多省事,直接全部拉到这儿烘干,安全又放心。”“传统晾晒方式对天气依赖性高,有了现代烘干设备,玉米成品更均匀干净,损耗更少。”烘干车间负责人张宪超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已建成5500多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粮食产后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减损降耗成效日益显现。日前印发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提出,建设提升现代设施育苗(秧)中心,以蔬菜和水稻生产大县为重点,合理布局建设集约化育苗(秧)中心,扩大设施蔬菜优质种苗、水稻良种秧苗商品化供给覆盖面,有效解决小农户育苗难、成本高、质量差的问题;建设以仓储保鲜和烘干为主的现代物流设施,重点提升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完善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看看这张成绩单——技术装备逐步改善,生产管理自动控制、新型水肥一体化、生物生长动态监测等设备加快普及,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现代技术加速应用;设施产能稳步提升,2021年,我国设施蔬菜产量达2.3亿吨,设施渔业养殖产量达2600万吨以上、占水产品养殖产量的52%;资源节约成效明显,高效设施种植比大田用水效率提高50%以上,农药与化肥使用量分别减少30%和20%以上,自动化鸡舍比普通鸡舍节约1/4的劳动力,但综合生产效率提升3.75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用地比传统养殖模式节省90%左右……今天,我国的设施农业已取得长足的发展。随着布局科学、用地节约、智慧高效、绿色安全、保障有力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格局进一步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趋势将更加凸显。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吴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