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大师魏长生应是同州梆子的卓越代表

2023-09-11 17:03:56 - 渭南广播电视台

周贻白是中国戏剧史家、戏剧理论家和戏剧教育家,他曾说同州梆子是秦腔的老根,是比秦腔更古老的剧种。中国戏曲声腔有几大源流,即昆曲、弋阳腔、梆子腔。梆子腔就是指同州梆子的。同州梆子的早期艺术家就是魏长生,他是中国戏曲史上的表演艺术大师,是同州梆子戏曲一代宗师。然而翻开陕西的有关书籍,均说清乾隆年间轰动京华的演员魏长生为秦腔演员。这种说法和记载有失偏颇,至少缺乏严谨和不准确,甚或是对历史的误读。近年来连省域之外有关专家学者都呼吁,这是“中国戏曲史上应勘正的一段历史”。

戏曲艺术大师魏长生应是同州梆子的卓越代表

(一)从大荔起步开始学戏从艺。陕西师大焦文彬教授编著的《秦腔史稿》对魏长生的经历这样记载:“魏长生,婉卿,行三,故又名魏三儿。乾隆甲子九年(1744年)生于四川绵阳金堂县的一个农家。就是在他出生的这一年,金堂等九县连遭水灾,淹死县民六百多人,冲没田产甚多(清嘉庆二十一年本《四川通志》卷二0三)。他在母亲襁褓中,就尝到人间的疾苦和灾难,看到人间的不平,听到人间为求生的呼号。童年的长生,家贫,无法读书,靠给人家放牛度日。在这些与山草为友的童年生活中,他爱上了戏曲。乾隆二十二年(1757),他十三岁时,随舅父来陕西谋生,先在西安西大街一家卷烟铺里当学徒,异乡人的生活,使他看到并经历着人间之不平。一些邻商同行常欺侮他。乾隆二十三年(1785)的一天,邻商一学徒又来惹事,这下触怒了这位刚强、不任人欺侮的少年,他进行了反抗,结果失手打伤了那个学徒,受到店主的毒打。从此,他离开西安,漂流到关中一带,后来就在大荔学演秦腔(应为同州梆子,下同)。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从乾隆二十五年(注:应为乾隆二十三年)到乾隆四十二年(注:应为乾隆四十年)他在大荔过了十七年的演出生活。这十七年,是他难忘的十七年。在这十七年中,他专心从事秦腔(同州梆子)演出。广阔的农村和长年不断的秋神报赛演出,使他的技艺日趋成熟,人称‘幼习伶伦,困厄备极’”。大荔县有关志书记载“乾隆二十三年,魏长生在大荔县学演同州梆子十七年”。还有省外人写的研究文章也说,魏长生原名魏朝贵,字婉卿。因与邻街商家的学徒斗殴伤人,畏罪潜逃,亡命洛河,加入同州梆子戏班。一切退路都已断绝,环境逼使他奋发学艺,起早摸黑,唱做念打,十年磨剑,艺海扬帆。

戏曲艺术大师魏长生应是同州梆子的卓越代表

焦文彬教授和众多学者研究史料确凿的证明,魏长生是从大荔学艺的。当时大荔县除同州梆子外别无其它剧种,说明他学的是同州梆子,换句话说是同州梆子艺术乳汁孕育了他。史料还充分说明他从事演艺行业也是从大荔起步的。他在大荔学演同州梆子戏曲十七年,这是奠定其艺术基础非常重要的十七年。他在大茘本土广大农村频繁演出;又到同州梆子覆盖的周围数十个县里为演艺而奔波;还有参加多项酬神社火的活动。这些众多的演出实践,滋养了他的艺术悟性,使其眼界开阔,演技逐渐成熟。大荔十七年磨砺的艺术素养注入了他的血脉,既造就了他成为艺术家的资本,又变成了其自身艺术潜能和看家本领。因此自然会把同州梆子本能地运用入演艺生涯中的。陕西域外之人称魏长生那个时代唱的是“秦腔”,是可以理解的,而陕西人这样说和陕西史书这样记载,却是值得商榷的。这不是无知便是历史虚无的故意模糊。须知用现代人概念中的“秦腔”来代替历史上的老秦腔即“同州梆子”是个错误。历史进入新时代了,应该缜密、科学、准确的界定历史,摒弃历史虚无,恢复当初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弘扬灿烂的民族戏曲艺术。

戏曲艺术大师魏长生应是同州梆子的卓越代表

(二)魏长生晋京演出引发轰动。有学者评论说“魏长生是秦腔走向全国开疆拓土第一人”。实际上在清康熙四年(1665)年同州梆子邹邑班的名伶白牡丹、黄菊花、小仓儿就曾进京献演过,不过没有影响,水波不兴。唯有魏长生携同州梆子剧目三次晋京演出,轰动京华,在京掀起了秦人声腔的狂风巨浪,开创了一个同州梆子时代,就其影响和贡献来说,魏长生是古老秦腔走向全国开疆拓土的先驱。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夏,魏长生从古同州出发过黄河经太原第一次到京城献演。这次在京初试锋芒虽未被观众欣赏,但却是一次演出市场的现场调查研究和学习,学习收获满载而归。返陕后他细心揣摩京腔和其它剧种所长,取其所需,敢于创新。他的聪慧加上勤奋,演技水平有了突破性的进步,为再次晋京演出打下了厚实基础。

魏长生第二次晋京演出,那是被中国戏曲史上浓墨重写的篇章。在这里引用焦文彬教授的描述,足以见其演出的光彩。“乾隆四十五年(1779),二次入都,请求加入双庆班演秦腔。但因该班不被人重视,班主对他不熟悉,就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对班主说:‘使我入班两月,而不为诸君增价者,甘受罚无悔。’这样勉强在双庆班演出。结果一演出,就轰动全城。正如《燕兰小谱》记说‘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城,观者日至千余,六大班顿为减色,也使整个京师舞台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京腔六大班,几乎控制着整个北京戏曲舞台,秦腔虽从清初有’山陕班‘时来时往,与之争妍,但却未能引起很大的震动。这次魏长生却以’《滚楼》一出,奔走嚎儿,士大夫亦为之心醉,……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一时观者如堵,而六大班几无人过问,或至散去‘’(《燕兰小谱》),‘六大班伶人失业,争附入秦班觅食,以免冻饿而已’《藤阴杂记》)”。

魏长生演出饮誉京城,却触动了朝廷神经。乾隆五十年(1785)清廷下令“严行禁止”其演出。乾隆五十三年(1788)魏长生被迫离京,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飘泊演艺生涯。嘉庆五年(1800年),历尽千辛万苦的魏长生第三次重返京城演出。此次来京虽不似“乾隆中叶,秦腔大昌于京师”,但魏长生先前奠定的威名和市场仍在。他的演出又成了一时热门话题。是时,魏长生登场一出,仍然“声价十倍”。魏长生这次的到来“其志愈高,其心愈苦,其自律愈严,其爱名之心愈笃”故“声容如旧,风韵弥佳”,演武技气力十足”。他在演贞节烈女一类剧目时情真意切,“令人欲涕”,人们纷纷以诗赞颂他那炉火纯青的苦严。嘉庆七年(1802)夏天,他已是五十七岁的人了,再次演出其代表剧目《表大嫂背娃》,时值酷夏,他又一丝不苟,终因劳累过度,声断气绝,昏倒台上,从此一病不起。次年春,魏长生在北京西珠市口其居处病逝。魏长生在京城死后,其徒陈银官等素车白马驾驭灵柩扶送回川,葬于金堂城厢绣水桥畔。

戏曲艺术大师魏长生应是同州梆子的卓越代表

魏长生以身殉艺了,魏长生及其弟子的表演艺术、演出剧目和对同州梆子传播却仍风靡京师舞台长达六十年左右。他对清代戏剧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京剧形成的影响亦不可忽视。

魏长生晋京演出为什么一定是同州梆子?听听戏剧大师梅兰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说的,就会一目了然。大师曾专文写道:“北京观众对同州梆子这个名称,好像不大熟悉。其实从文学资料和口头传说来看,是源远流长,并不陌生的。在一百八十年前,杰出的前辈艺人魏长生,就以同州梆子轰动九城,使北京的六大班为之减色。他的化妆梳水头,给予旦行很大影响,而他的艺术风格,一直贯串到今天的老艺人于连泉(小翠花)先生身上。”清代诗人、戏曲理论家李调元和魏长生是同乡,在京亲眼看过魏的演出。他称魏长生的演出为“以梆为板,月琴应之”,有别于“以梆子为板”的秦腔;还说过魏的演出“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他这里提到的月琴,就是同州梆子最初的伴奏乐器,专家考证说他提到的胡琴指的是二股弦。二股弦是由古月琴家族的老祖宗“奚琴”直接转化来的,二股弦作为同州梆子的主奏乐器大约就是清乾隆年间。也就是说那个时代魏长生进京演出的戏曲,就是以二股弦作为主奏乐器的同州梆子,时人称“琴腔”。

戏曲艺术大师魏长生应是同州梆子的卓越代表

(三)“花雅之争”魏长生成了盟主。清康乾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相对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各省的地方戏纷纷进京献演,“南腔北调,四方之乐”。国人把众多的剧种分为“雅部”和“花部”两大类,雅部指昆腔,花部专指昆腔以外包括京腔在内的各地方戏曲剧种。这个京腔实是弋阳腔,传到北京称京腔,并非后来才形成的京剧。当时京城的戏曲舞台盛行昆腔和京腔。魏长生携“花部”同州梆子进京献演,旋即给京师舞台和各大戏班带来了未曾料到的“强烈地震”。他演出的“琴腔”本源于民间,“其曲文俚质”“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概以言之,剧情感人、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动人心魄。而“雅部”昆腔等戏文难懂,用典冷僻,辞藻华丽,剧目远离大众生活,过于贵族化。特别是魏长生的代表作《滚楼》等剧目一经推出,就使“举国狂欢”,京城著名六大戏班“无人过问,伶人失业”。京师舞台上声腔结构很快出现“京腔效之”“京秦不分”重大变化,“花部”戏曲取得重大胜利,同州梆子成了“花部”的领头羊,魏长生成了花部盟主。《滚楼》剧目无论在花雅之中还是在中国戏曲史上都记下了重要的一笔。焦文彬教授《秦腔史稿》记述其《滚楼》讲的是:“村女黄赛花为父母报仇寻杀仇人武辛时,被蓝家庄蓝太公之女蓝秀英以酒灌醉、强与武成婚的事。是一出爱情喜剧,戏曲表演的重点所在是黄赛花醉后对武辛的相爱。这段男女相悦的醉中有醒、醒中带醉、醉醉醒醒,泼墨似的渲染了他们两人的爱慕之情。是一出难度较大的唱做戏,尺寸掌握,忿爱杂糅,都是要求一定的火候。即既要表现出她对武辛杀父之仇的极端愤恨,仇人相见,不杀不足以雪耻平忿消恨;又要表现出她对这一少年的爱慕,愿以身相许。这在一男一女困于一室的情况下,最能表现人物的性格了。”魏长生在这出剧中塑造了一个泼辣、大胆、文武双全的痴情姑娘黄赛花,恰到好处地表演了黄赛花的人物性格,在当时的京师舞台上创造了一个个难得的优秀的艺术经典,受到观众狂热般的喜爱和欢迎。

《滚楼》一剧是魏长生一个普通演员成为大艺术家的标志,但他的成就不仅仅于此一剧。有人根据史上的资料还记述:在那段时间里,魏长生以其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性格的妇女形象。有痴心追求爱情幸福的,如《滚楼》之黄赛花、《烤火》之严碧芸、《卖胭脂》之王桂英、《铁弓缘》之陈秀英;有反映巾帼英杰气概的,如《杀四门》之刘金定、《闯山》之金莲等;有表现反抗性性格的,如《表大嫂背娃》之表大嫂、《香莲串》之秦香莲、《清风亭》之周桂英等。上述人物都被魏长生演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在演出时,他注重音节,并结合人物“善于传情,最是动人倾听。”在表演上则源于生活逼真动人。魏长生还在旦角化妆造型上创造了“贴片子”梳水头和表演上“踩跷”。旦角化妆梳水头各个剧种沿用至今。魏长生的演技和艺术成就,不单发展了自己演出的同州梆子剧种,也加速了京城各剧种间的交流和融合,对以后京剧的生成也有重要影响。近代日本著名戏曲史家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一书中将魏长生称颂为“旦色界辟一新纪元的天才,得写实之妙者。”魏长生作为戏曲史上的“花部”的卓越贡献者,彪炳史册当之无愧。

戏曲艺术大师魏长生应是同州梆子的卓越代表

当京师梨园强劲刮起一阵“魏旋风”,致“雅部”昆腔更趋没落,京腔也大为减色,“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这一结果为当时戏曲界及统治者始料不及。乾隆五十年(1785),清廷乾隆下旨由步军统领五城出示禁止秦腔演出,“概令改昆、弋两腔,如不愿者,听其另谋生理。倘于怙恶不遵者,交该衙门查拿惩治,递解回籍。”花雅之争以魏长生为盟主的“花部”虽曾取得过压倒性胜利,也为清代戏曲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以此为转折点,“花部”还是抱恨而归,在京城舞台最后落幕。究其失败原因,有说,京腔戏班六大部后台又多为皇室显贵,他们视昆弋、京腔为正统,以魏长生之演出为邪门被强权排挤出局;又有说有魏长生是“野狐教主”、“妖媚过头”,他的演出“裸淫揭账,令人入观大体也”“表演有淫亵状,令正人君子不乐观也”。终因“色情成分过浓”,而被驱逐出京。这些说法不能说毫无根据,笔者以为根本原因还是山西宋立功教授分析的,“由魏长生在北京引发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同州梆子热潮被清王朝扼杀了。由于同州梆子所演剧目多为针砭时弊、借古讽今、宣扬反叛精神之内容,不能为封建统治阶层宣扬封建礼教,歌舞升平粉饰太平盛世,所以,清廷多次下令‘严行禁止’”。

(四)“清游名愽大江南”。“花部”在京受打压,魏长生被迫远走。他遂于乾隆五十二年离京,途经河北、山东搭班演出于城乡之间,皆受众人欢迎。乾隆五十三年(1788)他到了南方扬州。这时的扬州是盐运、漕运的枢纽,商贾云集;文化繁荣,戏曲各剧种在这里争奇斗艳,异彩纷呈。那时的盐御史伊龄阿、图思阿奉旨在扬州设署衙机构修改剧本,编印了包括各种地方戏剧本一千多种的《曲海》丛书。就在扬州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戏曲艺术中心,魏长生以自己独有的“魏腔”即同州梆子,和身怀绝技的表演,照样引起巨大的轰动。魏长生刚到扬州,即被盐商巨富江鹤亭办的“春台班”请为坐上客。有当时学者赵翼本记“余至扬州,魏三者,忽在江鹤亭家。酒家呼之登场,年已四十,不甚都丽,惟演戏能事出新意,不专用旧本。盖其灵慧较胜云”。“演戏一出,赠以千金。尝泛舟湖上,一时闻风,妓舸尽出。画桨相击,湖水乱香。长生举止自若,意志苍凉”。当时艺人的最高戏份子才七两三钱,魏独享千金,可见时人对魏的敬重。时有戏曲名家焦循赋诗赠魏曰“娇歌一曲令人醉,纵有金钱不轻至”,市井中对魏的演出“转相效法,染及乡隅”。扬州一度出现了“到处笙箫尽唱魏三句”的动人景象。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魏长生被邀到苏州演出,他感人的声腔和精彩的演技,倾倒了昆曲发祥地和统治区的梨园同行和观众。苏州著名旦角和艺人纷纷拜其为师学艺。可以说魏演戏到了哪里,那里就掀起了梆子腔热,那里剧坛的萌主就是魏长生。附近各省市的演员络绎不绝地涌至扬州及苏州,一睹魏三演出风采。不少江南伶人前来请他传授表演技艺,学习梳水头贴片子他创新的化妆技艺和“跷工”。魏长生的梆子腔调与舞台艺术竞有弥漫江南之势。魏长生南下扬州和苏州,在清代戏曲文化史上的传播影响深远。他把动人的梆子声腔和善于传情表演的艺术奇葩带到了江南不少地方;一大批有才华的艺人成了他的门生,正是这些弟子把他的梆子腔艺术发扬光大,传播到江南更广阔的地方和西南诸省,后来生成、孕育和影响了不少剧种。比如“徽伶尽习之”;同州梆子传到浙江绍兴,形成了绍剧这个浙江的一大剧种,而绍剧至今还保留着同州梆子的不少风格和痕迹。连远至云南等地的不少戏曲也受其影响。戏曲家齐如山的专著说“四川云南的梆子和浙江的南梆子,都是来自秦梆子。就是广东福建的老戏也含着梆子的意味”,尤其对一百年后形成的京剧艺术起到了催生作用。清代嘉庆年《日下看花记》作者评论同州梆子艺人魏长生的诗句说“海外咸知有魏三,清游名博大江南”。

戏曲艺术大师魏长生应是同州梆子的卓越代表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魏长生遭仇人构陷,被押回原籍,经过一万余里行程回到成都。他在成都华兴街购园牵头倡修“老郎庙”,内塑梨园祖师爷“老郎”唐明皇像,即时称“梨园公所”。他把同州梆子腔带到成都这里,与川剧艺人结邻而聚,共同生活,共台演出,潜心研究,交流梆子腔艺术和传承授徒。有人说魏长生唱的梆子腔影响了川剧,对川剧“五腔一体”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奠基性作用,四川戏曲史上,称他为“川剧之父”。魏长生在“老郎庙”这个地方居住近十年,终因不放弃对同州梆子戏曲艺术的追求,老骥伏枥,壮心不泯,遂于清嘉庆五年重新出川,第三次献艺赴京,在戏班“三庆部”掛牌演出梆子戏曲剧目《香莲串》《烤火》《大闹销金帐》等,直至以身殉艺。这点前文已作交代,此处不再赘述。

戏曲艺术大师魏长生应是同州梆子的卓越代表

呜呼!魏长生为同州梆子而生,为他锺爱的表演艺术而逝!魏长生终成为彪炳中国戏曲史册的一代艺术宗师!

作者:崔晓极|文、董贵生|插图(国家一级美术师)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