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科技与法律服务的关系,提供精准、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

2023-09-11 21:20:23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如何处理好科技与法律服务的关系,提供精准、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

9月5日上午,由司法部主办,上海市司法局、上海政法学院承办的法律服务国际论坛在沪成功举办。论坛主题为“深化法律服务合作助力区域经贸发展”,分设“法律服务与经贸合作”、“运用现代科技促进法律服务现代化”两个议题。

近期,“智慧法律服务”成为热词,深度学习、智能交互和区块链等前沿科技的应用,正在深刻改变公共法律服务格局。数据显示,法律科技专利数在2013-2019年足足增长3倍,中国的申请数几乎占全球一半。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韩强分享的主题是:科技赋能——打造公共法律服务智慧新范本。

“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人性化不足、数字鸿沟拉大和信息孤岛突出等新问题的出现,降低了公共法律服务能级,影响了公众对法律科技的信任度。”韩强说,如何处理好科技与法律服务的关系,提供精准、普惠、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成为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

2021年中共中央《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提出,运用现代科技全面建设“智慧法治”,公共法律服务正呈现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在政策和市场双重加持下,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取得相当进展:在法治资源整合方面,科技促进“大数据”应用,既可打通信息上传下达的渠道,又可对律师、公证、调解等法律资源形成有效整合。公共法律服务从分散走向集约。在法治素养提升方面,科技为执法者、司法者搭建了便捷的智能化辅助平台,促进专业水平提升;同时,人民群众可以低成本获得法律知识和服务。在法治宣传促进方面,科技促进法宣内容优化整合、精准推送,实现广覆盖、深执行、强效果。

韩强认为,科技时代新公共法律服务的治理困境包括:在线法律服务难以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也无法解决相对复杂的法律问题,与面对面服务的效果不可同日而语;数字鸿沟的存在会导致新的不公平,作为公共法律服务主要对象的贫困弱势群体运用数字服务工具可能性较低;虽然通过“数据汇集工程”能够在司法行政系统内部实现数据共享,但数据加工依然由条块分割的各部门实施,降低了法律大数据系统的有效性。

对此,他提出了科技赋能公共法律服务改革的基本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数字普惠;坚持数据赋能,强化整体协同;坚持改革引领,发展法律服务新业态,一方面要开创“法律+数字”服务新业态,鼓励法律科技、法律新媒体、法律智库等发挥创新策源作用,另一方面要形成公共法律服务产业集聚区,发挥对上下游产业链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会计、资产评估、知识产权等涉法企业的服务能级;坚持人才为本,培养复合型法治人才。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