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士”成“师” 带出“兵味”班级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由“士”成“师”带出“兵味”班级
当士兵与教师身份重叠,他们拥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兵教师”。有战士的忠勇,亦有教师的仁爱,“兵教师”正让全民国防教育根深干壮、开枝散叶。9月10日,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记者来到四川天府新区第三小学,见到了成都首批“兵教师”之一的魏诗雨。
退役之后
读硕士当老师
一身“兵教师”特制军装,丸子头显得格外干练,秋季复学后,魏诗雨的步伐明显加快了许多。“和很多家庭一样,我们家也有军旅情结,小时候其实对当兵没有概念,外公因伤退伍回来后给我讲了很多故事,那个时候开始有了一点认知。”
每当电视里播放军旅题材电视剧,外公都会给魏诗雨拓展军队生活,一次次刻画、一点点塑造,她逐渐有了清晰的认知,“当兵入伍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2015年9月,魏诗雨参军入伍到火箭军某部,成为一名通信兵,负责部队通信保障工作。经过两年锻炼,2017年9月,退役继续完成本科学业,其间顺利通过了教师资格证考试并攻读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两年的军旅生活,于魏诗雨而言,改变最大的是性格。“去之前,遇到事情更多是畏畏缩缩,人也比较懒散,在军队是不可能的,必须雷厉风行,必须完成任务。”
2022年毕业后,恰巧赶上天府新区承接省级退役军人参与国防教育试点工作的机会,魏诗雨入职天府新区第三小学,成为一名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三条线”
让班级有了“兵味”
书包水杯一条线、桌椅摆放一条线、列队走路一条线……从魏诗雨带的第一个班开始,“三条线”的规定便开始执行。如果没有这身“橄榄绿”的加持,表面看,魏诗雨和其他老师没有什么不同,但正因为这些细小的习惯,让她带的班级有了“兵味”。“主要是从小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一到三年级其实是养成习惯比较好的阶段,让他们逐渐有这方面的意识,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
外化于行体现在习惯的塑造上,内化于心则存在于课堂内。对于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生,如何通过具象化的讲述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国防?魏诗雨在备课时,会将史实融入故事中呈现,同时借助视频表达,让学生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对于和平,刚开始他们很茫然,除了课堂上的知识,我还会找一些视频,比如巴以冲突,战火纷飞的场景对他们是很震撼。我再给他们讲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为什么在我们国家可以幸福生活的原因,这样他们的爱国观念就会慢慢形成。”
作为成都市首批“兵教师”,在魏诗雨看来,适应和改变的不仅是身份和责任,还需要日益精进的能力和与孩子们打成一片的“亲和力”。魏诗雨告诉记者,教师要传授给孩子们的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同时要注重对学生集体荣誉感、纪律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李长乐摄影胥瑞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