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大唐始贞观 唐太宗时代的饮食文化(一) 静民重农 以食为天

2024-09-11 14:41:33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食品报

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唐王朝进入全新的年代,时人迎来他们的第二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的唐王朝是盛唐前夕的艰难创业期。但是,在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下,王朝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复苏、政治清明、文化自信、百姓安居……史称“贞观之治”。

得益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唐代社会各个方面都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饮食文化无疑是最耀眼的明珠之一。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和中外文化贸易的频繁交流,让不同文明产生碰撞与交融,形成了唐代独具特色的多元饮食文化。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刚刚落下帷幕的“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特展中,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静民重农 以食为天

​贞观初年,民生凋敝、百业待兴。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安民政策,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广大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同时,在经济上,唐太宗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过连年治理,全国上下粮食充足,为贞观之治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北的含嘉仓,是唐代大型粮仓,因最初建在含嘉城内而得名。经考古发掘,含嘉城东西长612米,南北宽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共有圆形仓窖400余个,大窖可储粮1万石以上,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

​含嘉仓设立于贞观年间。李世民看到隋代回洛仓等粮仓在城外的弊端,于是在洛阳城内选址,命人精心设计修建了含嘉仓。含嘉仓既是每年各地粮食转运至长安的集中地,又是供应洛阳城粮食的皇家粮仓。

煌煌大唐始贞观 唐太宗时代的饮食文化(一) 静民重农  以食为天

含嘉仓遗址

​含嘉仓设计的高明之处,首先在于选址选在地势高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土质干燥、水位低,利于储粮。并且工匠们将窖底、窖壁修制得非常光滑坚实,之后再用火烤,以防地下水分及湿气上升。更重要的是,这些粮窖的结构十分科学,人们在冬季封存粮食时,用“席子夹糠”的方法使粮窖隔湿保温。如此储粮,粮食不易损坏,可以存放9年以上不变质。

煌煌大唐始贞观 唐太宗时代的饮食文化(一) 静民重农  以食为天

彩绘釉陶粮仓 昭陵博物馆藏​

​含嘉仓储存的粮食品种包括稻米、粟、小豆等农作物。粮食的来源主要为隋唐大运河沿岸的苏州(今江苏苏州)、润州(今江苏镇江)、魏州(今河北大名)等地。由此可以看出,含嘉仓是隋唐大运河上联系全国各地的重要枢纽。漕粮源源不断地从各地运到都城,给都城里的君臣百姓吃了定心丸。后来,含嘉仓逐渐取代当时最大的粮仓——洛口仓,成为天下第一大粮仓。

除了含嘉仓,唐太宗还下令在全国各地设置义仓,以防备粮荒。唐太宗规定,自王公以下,每亩征税二升;商贾无田者,户分九等,纳粟分别自五石至五斗不等。义仓粮食,无灾则借贷农民作种子,有灾则可用于赈民。州县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可以随意挪用。值得一提的是,义仓虽由官府掌管,但是却属于百姓备荒的储备,并非向百姓横征暴敛。

李世民非常欣赏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国策略,特别是汉文帝重农的思想。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以农业为基础。他曾对大臣们说,国家做的一切必要之事,都是以人为本,而人又以衣食为基础。因此,农业应受到重视。为此,朝廷制定了一系列重农政策。

例如《擅兴律》,以法律手段保障不违农时国策的落实,向无地或少地农民实行分配土地的均田制度,下令鼓励丧偶成年男女再婚配,鼓励富人“资送”贫困者,遣散数千名宫女出宫,令其建立家庭,生儿育女。

另外,唐太宗还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从而大大减轻百姓的负担。经过数年努力,唐初农业劳动力缺乏的状况基本上得到缓解,为农业经济的恢复与未来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舂米器是当时常见的农具。彩绘釉陶舂米器出土于陕西礼泉唐太宗墓地昭陵的陪葬墓,通体长方形,中部有“Y”型支撑,其上架有舂米杠杆。舂米器与底部粘为一体,踏板上有一笤帚及棒状物。该陪葬品虽是陶制模型,但唐初农业生活足见一斑。

煌煌大唐始贞观 唐太宗时代的饮食文化(一) 静民重农  以食为天

彩绘釉陶舂米器 昭陵博物馆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