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往下沉、群众登上台、政策在发力、乡村在蝶变:田坝里的文化脉动更强劲|天府周末·封面

2024-09-11 16:01:36 - 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郑志浩

9月2日傍晚,在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的广场上,资阳市“天府百姓大舞台·才艺大比拼”文艺展演还未正式开演,广场上已经围坐起自发赶来的群众。

主持人简短介绍后,活动开始,舞台的主角随即让位给民间群众演员。来自资阳雁江区、乐至县、安岳县等地村社的民间文艺队伍陆续上台,朴实的面庞带着来自田野的泥土气息,身上的打扮带着当地的乡风乡韵。号子声、击鼓声、歌舞声从音响中传出,钻入现场近2000名观众的耳中。

“小时候,村子里看不到这些丰富的演出,也没有这些文艺展馆。现在,大人和孩子都不担心没地方去了。”观众邱冠硕对村里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感到欣喜。

这是四川乡村文化建设公共服务现场交流活动中的生动一幕。

服务往下沉、群众登上台、政策在发力、乡村在蝶变:田坝里的文化脉动更强劲|天府周末·封面

近年来,四川各地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内涵,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乡土文化中培育出一个个文化惠民利民的硕果。

9月2日至3日,在资阳召开的四川乡村文化建设公共服务现场交流活动上,一个个来自乡间的鲜活案例陆续登台分享。“乡创学校”聚集返乡青年文创人才、“留灯书屋”打造不打烊的阅读场景、“文化村超”为群众提供闪亮登台机会……从这些鲜活案例和数据成效,四川各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不同上新角度得以窥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创新的力度同样被感知。

焕新颜:

政策发力乡村蝶变,硬件支撑软件填充更扎实

近年来,四川陆续出台《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政策的合力下沉到乡野大地,为农村带来精神文化面貌的更新。

乡村里的文化脉动更加强劲。在四川乡村文化建设公共服务现场交流活动上,一组组数据展示出四川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最新的图景:全省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4个、示范项目8个;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62个、“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40个;平均每年开展戏曲进乡村1.4万余场次;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有序推进,2024年上半年已完成全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第一批次工作。

从全省来看,市县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室实现全覆盖,初步形成以省级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县级为枢纽、乡镇(街道)为支点、村(社区)为网点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数据的背后,是硬件支撑和软件填充的共同作用,反映了更加完善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涉及文化设施网络的扩展、品牌文化活动的打造、文化服务内容的丰富等多个领域的共同发力。

“从目前取得的成效来看,四川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没有’的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下一步,我们将着重推动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秀名片:

推出品牌文化活动,文旅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

作为四川今年原创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天府百姓大舞台”为民间艺术提供“秀出来”的阵地,把话筒和舞台都交给群众。

以“天府百姓大舞台”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抓手,四川今年从全省五大片区遴选出邛崃市、盐亭县、天全县、隆昌市、仪陇县、米易县等6个县市,开展12场(次)以上片区汇演活动,并遴选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参加全国“百团汇演”和中国民间艺术节活动,帮助乡村文化能人迈向更广阔的舞台。

仪陇县立山镇副镇长杨梅介绍,作为总人口4万多人的乡镇,立山镇借助“天府百姓大舞台”的契机,今年以来,文化进村活动受益的乡亲超过一万人次。“接下来,我们还要精心打造小剧团、健身广场舞队伍、太极拳健身队等本土文体队伍,力求实现每周都有文化活动和村民见面。”

服务往下沉、群众登上台、政策在发力、乡村在蝶变:田坝里的文化脉动更强劲|天府周末·封面

按照四川“乡村文化建设年”的总体安排,除了省级的原创品牌活动,今年下半年,四川还将承办全国“四季村晚”秋季、冬季示范展示活动。其中,全国“四季村晚”冬季主场活动将在米易县举办,承办第九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全国“和美乡村”文化旅游推介活动等全国性文化活动。各市州的原创活动也将陆续展开,结合中秋、国庆等节点,为群众带来更丰富的文化活动。

“借鉴贵州‘体育村超’的成功经验,我们提出了乐山‘文化村超’的概念和品牌,设计了村、镇、县、市四级赛事环节,带动了两万多人次观众上台演出,也圆了很多基层群众登台一展歌喉的愿望。”乐山市文化馆馆长赵光涛介绍,乐山的“文化村超”今年7月已经走到了第二届,将持续到今年底,新加入了乐山非遗的传承展示环节和乡村特产的展销活动,与文旅消费结合得更为紧密。

立足乡村资源,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脚步将加快。四川乡村文化建设公共服务现场交流活动会上提出,四川将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乡村文化旅游服务中心,提供乡村旅游、乡土文化展示展览、宣传推介等服务,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文化和旅游品牌。同时,深度挖掘全省各地四季特色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开展四川乡村文化旅游四季推介活动,围绕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文化传承、消费集聚等主题,策划开发新形态的文旅产品。

谋长远:

抓好阵地用好人才,激发乡村文化的更大活力

乡创学校、电影博物馆、美术馆、陶艺馆……在风光旖旎的田园中,晏家坝村民居中的道路指示牌展现出村落的“文艺范儿”。散布在乡间的文化院落,由来自成都、资阳等地的青年文化创业代表打造。这些新村民被晏家坝村的良好文创氛围和优越地理位置所吸引,也为当地带来研学、艺术工坊、乡创市集等新兴业态。目前,村里已有20多家文旅工作室和相关企业。

“我们抓住了宅基地改革试点的机会,统一流转闲置宅基地和院落,吸引了120多名新村民入住。很多改造后的文化院落,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周末日常打卡点。”晏家坝村党总支书记查玉春介绍。

人才和阵地双向奔赴,造就了如今晏家坝的全新样貌。在四川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长远谋划中,对基层人才和基层文化阵地的重视也得到体现。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乡村公共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发展不平衡。部分偏远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较少的村民阅览室以及村民活动中心等利用率不高。在人才使用上,乡村文化能人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乡村文化人才发现建设管理机制还有待完善。

为破解上述难题,四川将积极探索行得通、做得实、长期管用的本土乡村文化建设制度机制。其中,首要的机制就是阵地效益发挥机制。四川将探索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管、用分离,提高使用效率,因地制宜与当地基层党建、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相互融合,为当地群众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激发文化人才的活力上,四川一方面将健全市、县专业人才下沉机制,常态化引导专业人才下沉镇村,对基层开展现场文化辅导培训,以职称评定、提拔使用等激励手段,形成专业人才动态使用机制;另一方面,民间的乡村文化活动队伍,尤其是带头人,将得到更大的支持。有热心肠、有文化情怀、有组织能力的牵头人总数不多,但作用关键。对这些牵头人,在资金、文化资源,专业培训、荣誉宣传等方面的配套扶持,各地将进一步探索完善,为乡村文化活动的持续性和常态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