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六尺巷的“谦和礼让”融入我们生活中

2024-10-21 00:00:56 - 媒体滚动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每当吟起这首诗,人们自然就会想起安徽桐城的六尺巷。

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桐城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

六尺巷,不仅见证了300年前张英家族与邻里间“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的和谐共处,更以其背后的“和”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治理智慧的生动诠释,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六尺巷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清朝,然而其典故蕴含的文化内涵却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先人化解矛盾的智慧,对于解决好当前的民生问题,化解当下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六尺巷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对居民和游客说,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六尺巷文化的源远流长、历久弥新。近年来,桐城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尺巷典故中汲取智慧,将六尺巷典故中蕴含的“谦和礼让”“和为贵”文化注入社会治理,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探索出一条社会治理新路径。当地人民法院创新推出的“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调解法,有效解决了众多群众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一做法不仅在当地取得了显著成效,更逐渐走向全国,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典范。它展示了六尺巷精神在新时代的广泛应用和深远影响,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的重要性。

据了解,“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现已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这进一步证明了六尺巷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在湖北、广西、山东等地的基层政法部门,六尺巷的经验被广泛应用于解纷实践,成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人民幸福的源泉。民生无小事,把民生的事情办好了,社会矛盾就少了,社会就和谐了。一封家书,故事流芳;六尺窄巷,宽在礼让。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只要我们每个人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自觉地将六尺巷的“谦和礼让”注入我们的生活中,就一定能营造出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