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小流域,服务大环境|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征文

2024-10-21 16:06:3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农村水环境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拦沙减淤、净化过滤、调节反补、开源引流、减排增汇”作用是复苏河湖水生态环境的基础,对于大流域和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与水质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省近年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全省小流域面广量大,水土流失特点、自然特征和产业发展需求差异显著,目前依然存在城乡一体化空间系统治理不均、防治标准不高、提质增效空间大、缺乏后期管护等问题。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仍面临挑战。

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目标要求,笔者认为,应以建设高水平城乡一体化绿美环境为目标,丰富小流域生态建设内涵,促进成果管护持续发挥效益,推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生态清洁小流域前期规划与绿美生态建设目标深度融合

笔者认为,要将生态、清洁两个核心要素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目标有机结合,突出人居环境改善、空间品质提升、弘扬乡风文明、生态宜居宜业的绿色生态清洁化发展规划思路,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示范带动农村环境在全域干净整洁的基础上向生态美丽宜居和特色精品迈进。做好土地综合整治、污水治理、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造林绿化等措施的调查研究分析,加强水安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森林培育利用、乡村振兴规划紧密衔接,因地制宜深度融合林网、水网、路网协同建设。

充分考虑乡镇、村(居)河道防洪标准、护坡护岸工程设计等级、水生态修复、绿化美化需要等条件,因地制宜,科学选择治理方法,以求达到最佳生态治理效果。

推动小流域生态一体化保护治理与城乡绿化均衡发展

小流域内林地构成的林网是城乡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也有着重要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功能。围绕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和城乡绿美建设需要,优化调整自然水土流失区域的低质低效林和自然保护地内分布不合理的林分结构,集中连片打造功能多样的高质量林分和优美林相。加强封禁治理,通过生长抚育、综合抚育、补植补造多种技术模式加快森林演替,恢复森林质量,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森林蓄积量。合理利用、保护和发展乡土、特色、珍贵树种,选择不同种类的植被组合,避免绿化树种单一造成生态多样性降低,以适宜造林绿化空间建设水源涵养林、生态风景林、特色商品林,构建城乡一体绿美提升的绿色生态防治体系。

突出水土保持和绿化美化环境功能

实施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提高绿化的生态景观功能和效益。要统筹考虑,把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村镇绿化及美丽庭院建设与打造城乡协同的美丽家园重点任务相统一,形成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和地方特色的城乡立体型绿化美化景观。

小流域作为水源汇集的最小单元,是保护水源的根本着手点,需着力解决流域内河塘沟渠等水域岸带及边缘地带的水力侵蚀、垃圾污水、面源污染等问题,把河塘沟渠建设成行洪安全、水质优良、水体及沿岸生态系统健康的优美景观城乡空间。

充分挖掘小流域内丰富的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所产生的特色生态历史文化产品潜力,提升小流域资源价值和示范效应,实现生态服务功能与产业经济功能相融合。采用错落有致的群落式种植方法和局部微地形处理工艺,将乔木密植区域、疏林草坡与绿化开敞空间、美丽庭院建设相结合,配置多样性、色彩性、季节性植物,构建与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相协调的绿化美化景观,提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内涵和品质。

健全生态清洁小流域保护管护机制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不仅让镇村容貌美起来,更是让人民群众富起来的生态空间载体。要健全生态保护监管体系,建立部门、乡镇(街道)涉及生态清洁小流域事权的责任清单和社会监督制度,联合解决小流域内的突出问题,公开接受公众监督。鼓励将治理与管护要求纳入涉及村(居)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参与治理措施的维护及监督。

完善建后管护机制,推进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拓宽收益渠道,将额外获取收益用于生态建设、保护和管理,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搭建乡镇(街道)、村(居)和村民参与小流域建设管理的共商共治共管共享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采取整合各类管护人员、吸引社会资本管理的方式,或鼓励项目区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分区域优先参与管护。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水土保持监督监测站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