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 产品覆盖人群过亿 这一赛道值得持续加码?丨投资人说
嘉宾简介:
杨瑞荣远毅资本合伙人
2004年进入风险投资业,曾任职于兰馨亚洲、北极光创投,2016年创办了专注于数字医疗赛道的远毅资本。
在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之前,杨先生有近十年的政府和跨国公司工作经历。入选多届清科、投资界TOP100”投资人榜单、福布斯“2020中国最佳创投人TOP100”及“2020-2021年度医疗健康投资人”等荣誉榜。
杨先生拥有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经济学学士学位及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投资案例:数坤科技、镁信健康、贝登医疗、明医众禾、迅实科技、莱诺医疗等。
一、医疗健康与保险结合赛道机会凸显值得持续加码
第一财经高远:感谢杨总接受第一财经专访,2022年镁信健康20亿元C轮融资当中,仍然看到了远毅资本继续加码投资的身影。过去在这一赛道,在医疗产业和保险科技融合中,更多聚焦的是高端人群的市场。但随着普惠金融时代的到来,它的逻辑似乎在发生改变,远毅资本在不断的加码投资,我想听听您底层的投资逻辑是否发生了改变?
杨瑞荣:确实远毅资本是镁信健康第一轮的机构投资人,那么我们持续在每一轮都在加码,恰恰是发现了整个医疗健康和保险相结合,这一产业发生了几个巨大的结构性的变化。
第一个结构性的变化就是从保险业的角度从渠道到产品的变化。因为保险是一个泛金融牌照行业,以前能够介入这个领域的投资机会和创业机会都在渠道领域的保险代理、保险经纪公司。而镁信健康不是一个渠道公司,它的核心是一个创新保险产品公司,这是镁信和市面上其他别的保险创业公司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第二个结构性的变化来自于惠民保产品的独特性。从健康险的角度上来讲,正如您刚才讲到的,以前绝大部分的保险都是只针对高端人群,保费较高,但保费收入中渠道成本是大头;镁信健康所代表的惠民保的产品又在这一点上有了结构性的改变,就是我们的产品是一个普惠型的。惠民保平均的客单价到现在为止,全国平均下来是100块钱左右,这就极大地促进了这类保险在全国的普及。同时,保费收入里面赔付支出占了大头,到了约85%左右。在保费的均价和理赔比例的两个结构性的层面改变了传统的商业医疗保险。
所以说我们通过帮助镁信从2018年开始的第一轮融资,到上一轮的融资金额20个亿,整体估值达到100个亿的迅速成长,在短短的4年的时间见证了整个惠民保行业的迅速发展。
二、中国的数字化和规模化服务体系优势明显行业机会值得关注
第一财经高远:杨总,其实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如果能够胜出的话,需要有很强的护城河。包括竞品在对市场格局的争夺中,可以给出这类标的的时间窗口也是有限的,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讲,您给创业企业的时间窗口期究竟是多久?未来的增长空间有多大?应该在哪几个维度上打造竞争门槛?
杨瑞荣:我们把镁信健康归到创新支付的这样一个领域:原来商业化的医疗保险只是在整个卫生支出里占了约5%的比例,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乃至至周边国家,它们商业化的保险占比都要到30-40%,美国要到是60-70%。所以说商业健康险在中国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中国人口的基数和数字化的渗透率其实是比美国要更强的,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其实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从之前的基础支付体系不完善,到现在已经成为移动支付全世界最领先的国家,验证了中国数字化的领先性。我们认为中国在用数字化来改变健康险的方面也能够有更新的突破;
镁信的行业门槛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来自于众多的潜在参保人群。中国惠民保覆盖的人群,今年的年度数据可能会达到1.5个亿左右,将来整体我们认为会达到五、六个亿惠民保覆盖人群,在全国达到50-60%已经是非常高了。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强的一个门槛;
第二个门槛是来自于医疗服务体系的重新建设。中国传统医疗保险在过去承担的只是一个单纯的支付的职能,和国外的医疗保险中的管理式医疗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因为保险公司也是公立的,医院也是公立的,所以说医院跟保险公司之间,没有数据的打通,就不可能做到保险支付方对医院服务方的管理。尤其是在医改之前,本身医保的管理和卫生系统管理在一家的时候,更没法去做管理式医疗。
但是我们在通过惠民保这样一个产品和一些创新的医疗服务的对接,在底层实现数字化的对接,帮助保险公司对医疗服务和药事服务进行管理式。通过镁信的触达也能够帮助药厂管理好患者,帮助患者极大的减少了药品支出。这个管理体系一旦建立好了,就是非常大的一个竞争门槛。
规模优势和服务体系的建设,这两个门槛结合起来,可能成为镁信健康和类似的创新医疗支付企业核心两大门槛。
三、降低渠道管理费用普惠金融产品在全国兴起行业机会值得关注
第一财经高远:保险行业来讲,其实是大部分人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去服务于那些有可能会发生风险的人群,这种分散风险的模式。我们怎么避免大部分人来集资,给那些少部分人来买药的这样一种互助模式的出现,怎么避免这种情形的出现?它的风险能否避免?这笔投资如果想获准,它的帐能否算得过来?
杨瑞荣:说实话,如果你产品设计的不好的话,你不可避免。所以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提高大家的获得感;
第二、在惠民保里面,虽然是一个完全市场化、商业化的行为,但是它是跟各个地方政府紧密合作的,地方政府是希望能够把赔付率提高,镁信健康所代表的惠民保的一系列的产品跟传统医疗险的最大的一个结构性区别,就来自于理赔支出的比例。
以前您提到的这种高端的医疗险,其实根据银保监会数据,它在渠道的费用里占了50~60%,而真正包括它的管理支出又占了20%左右,它真正理赔到就病人的费用的比例只有百分之20%左右。而惠民保的产品在结构上改变了这一点。虽然价格低,但受众面广、销售成本基本上非常低、管理成本非常低、中间的85%的都理赔出去了。理赔比例这么高,这账能不能算得过来?其实是算得过来的,因为基数大。所以说在这个问题上就完全避免了您刚才提到因为理赔低导致的绝大部分人没有获得感,和赔付大多导致产品赔穿的矛盾。
我们参与了几家惠民保的运营公司,我们发现,虽然说它价格非常低,但是真正购买惠民保的人群并不只限于低收入人群。
四、医疗与保险领域间的独立第三方机会来了
第一财经高远:镁信健康的做法,的确有别于业内其它一些保险公司,但我们也知道中国数字化的进程在不断加速,各家公司在这方面的投入也在加大,您认为像镁信这类投资标的,它能够保持自己的优势,在与各保险公司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中,您怎么看这种优势独特性?您又怎么来看待它长期的增长的预期?
杨瑞荣: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经常在行业内探讨这个问题。保险和健康相结合的应该有2到3条路可走,您知道有一家大型保险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医疗健康管理平台,已经上市了。有些保险公司也想再走这条路。有的保险公司在建立自己的第三方的垂直疾病类的保险产品,比如说某个民营的保险公司,在齿科这个领域就做了大规模的并购,也想在这一个垂直疾病领域管理的方向来实现保险和健康管理的闭环。另外像类似于和睦家这种私立高端的机构,它也可能尝试卖自己的保险产品来实现保险和健康管理的闭环。
但是我认为这里有很多和更大的机会,就是叫独立第三方平台。
这些平台并不隶属于某家保险公司;也不隶属某一家医疗机构;是在保险公司和医疗平台之间搭建一个桥梁,真正能够实现多方的共赢。中国有众多的中小型保险公司,它没有实力像大的保险公司一样建立自己的医疗服务体系,也没必要。在这里只有独立第三方的这样一个中立的体系,无论说是产品的设计、产品的精算、产品的理赔、核赔、后端的服务,才能够建立一个很好的体系。有别于保险公司自己的平台,它不是跟保险公司竞争,也不是跟医院竞争,在这中间有巨大的一个空间。它的核心就在于,你能够在这里有很好的数据底层的积累、有很好的理赔核赔的经验、有很好的服务规范,行成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一个服务的网络。这其实也就是在美国的UnitedHealthGroup(联合健康集团)的成长的经历。
五、数字医疗产业迎来政策窗口期
第一财经高远:数字医疗结合了创新支付,给医疗行业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众多产业资本也在关注这当中的投资机会,包括今年有地方政府也有了突破性的政策先行先试,投资者如果想进入这一领域,应该如何踏准这个节奏?
杨瑞荣:今年在数字医疗的政策方面,有令人欢欣鼓舞的一些进展,包括海南卫健委已经开始明确要把底层的数字医疗数据当做一个资产,而且在医疗数据的基础上,去开发更多的应用、鼓励更多的数字疗法企业到海南去先行先试。
这也是我们国家给海南自贸港的一个政策,如果在海南先行先试的政策能走的好,势必要向全国推广。这是在政策层面,对整个数字医疗产业一个非常大的突破。从市场化角度来讲,我想再强调像创新支付惠民保的这样一类的产品。可以说是用纯粹市场手段,给整个行业增加了活力,整体规模到2022年能够达到近200个亿。未来几年,我们能看见上千亿的惠民保的总体市场,为医疗行业提供更多的弹药,能够促进行业的发展。
六、数字医疗进医保并不是简单的政府采购行为
第一财经高远:您刚才提到,数字医疗进入海南医保体系,的确有标志性的意义。从投资人的角度,是否把这归类为政府采购的一种模式?您对这一模式未来增长空间怎么看?
杨瑞荣:政府的支持是数字医疗成长必须要的一个路径,但是行业成长并不能依赖于政府采购。现在数字医疗没有打穿的或者没有做得到整体医疗数据的完全打通,这个方面还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在这一点上,海南迈出了非常可喜的一步。如果有了这个基础,加上市场的推动,加上卫生经济学的一些分析和实际的效果的评价,它的商业化的价值是用市场的手段完全能够实现,能够做到花少钱办大事的这样一个目的。
七、数字医疗类IPO破发个案并不影响行业未来增长空间
第一财经高远:数字医疗产业,这两年受到投资者相当的关注。但我们也关注到数字医疗在2022年港股的几个IPO当中,出现了破发的情况,作为投资人来讲,您怎么来看待这种情况?是否仍然看好这一行业的增长预期?
杨瑞荣:对,从事实的情况来讲,我们看见确实上市的数字医疗的企业有破发的情况。但我们需要把它放到一个大的层面上来去观察,整体的包括美国纳斯达克生物医药的指数,在去年同期相比可能下降了70%。在港股的18A条例下上市的以新药创新为代表的公司,平均破发或者说到现在可能它的账面的估值只有它IPO时的不到30%,所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比较,数字医疗它的下滑的程度、破发的程度可能比其他行业还好一点,
美国风险投资在数字医疗领域的投资基本上占了对整体医疗行业投资量的近50%,而中国对数字医疗行业的投资只有整体医疗投资的不到5%,所以说在中国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美国这么成熟的市场,最大的医疗健康公司是谁?并不是我们能想到辉瑞或者强生,而是联合健康。联合健康其实也是非常传统的保险公司,但是它底层的核心也是数字化。医疗健康保险其实是我们在数字医疗里创新支付的非常重要一个代表。而美国在过去几年里,在保险行业所出来的绝大部分的创新也都是来自医疗健康险的创新,这与美国过去几年底层医疗的数字化的发达程度也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在这里无论是数字化医疗、底层的三大基础设施建设,一个是高效的触达、一个是创新支付、一个是效率的提升,这三者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的空间。那么现在在中国数字化医疗上市的企业,也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摄像赵力傅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