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诗歌的“历史文脉与当代华章” 中外诗人这样说

2023-11-21 23:25:00 - 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成博活动主办方供图

11月21日,第七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拉开大幕。吉狄马加、梁平、陈先发、康伟等近50名中外诗人,在初冬时节相聚成都,共赴诗歌之约。

当天下午,2023·第七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主题沙龙举行。围绕“世界的词根:历史文脉与当代华章”这一年度主题,分享各自的创作思考与感悟,为诗歌创作如何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提供诗意思考。

探讨诗歌的“历史文脉与当代华章” 中外诗人这样说

沙龙现场

赓续历史文脉“浅出”是极为重要的能力

关于本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世界的词根:历史文脉与当代华章”的主题,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文联名誉主席梁平表示,这个主题提示出一个当下每一位诗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有那么丰厚的历史文脉,但是为什么很多诗人、很多诗歌越写越软了?比如说现在很多的诗歌写得越来越飘,只是去玩弄一些词语、去堆砌一些意象,来造成一种表面的光鲜,这种做法其实对诗歌是一种伤害。”

梁平表示,在对历史文脉进行书写方面,现在有很多诗人的写作并没有做到历史与当代的水乳交融、血脉相连,在他们的作品中,历史与当代是割裂的。同时,很多作家、诗人在面对“历史文脉”的时候,进去就出不来,这种缺乏充分理解和转化的历史书写属于对历史的生硬打捞,“但是打捞出来之后书写的东西,当代人也看不懂。”

诗人怎样进入历史文脉的当代书写?怎样发掘并且让历史文脉增加当代书写的重量和硬度?“我觉得深入历史是一种路径,但更重要的是浅出。浅出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只是深入而不能浅出,这种深入是无效的。”梁平表示。

探讨诗歌的“历史文脉与当代华章” 中外诗人这样说

梁平

传统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世界的词根、历史的文脉,讲的是一种传统和当代的关系。”安徽省文联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陈先发这样理解本届诗歌周主题。他认为,历史文脉是珍贵的资源,我们要立足于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与审美特性,进行持续的探索与创造,书写当代华章。传统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概念,不是一种封闭的容器,它在向我们日常生活的敞开中,依然透着生生不息的力量。传统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在我们的写作和文化创造中,依然能提供许多新鲜、具体的、有效的启示,依然可以作为一种力量参与当下文化经验的创造。

“每个诗人就像是一个‘哑孩子’,都在寻找自己的声音,也就是自己的“词根”。”诗人娜夜说,自己早前喜欢西化的东西,但到了一定的年纪,会有意识地读一些古典文学的内容,这也是传统文化的魅力。“过去,我们只是熟背而不知其义;现在,这种有意识、无意识地和历史建立联系,这应该也是每一个诗人必经的过程。”

探讨诗歌的“历史文脉与当代华章” 中外诗人这样说

娜夜

德国诗人、画家雷震(MargareteWerner)十分赞同,她认为中国艺术的留白、泼墨写意等等,给读者腾出了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她说,中文的优势在于文言和白话其实没有太大的界限,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措辞,还可以根据作者的需要,自然、自由地分配运用,这也是中文一种很高的境界。她提到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Pound),他极力推崇汉字,便是因为中国古诗当中呈现的简洁、意味深长的语言,完全符合他追求的审美标准。

文化情怀对传统的关照永远在路上

“成都是诗的城市,伊朗也是诗的国度,都有着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和他们的杰作。”伊朗诗人阿布卡西姆·伊斯梅普尔·莫特拉格(AbolghasemEsmailpourMotlagh)在发言中说。

黑龙江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李琦深表赞同。她说自己来过成都很多次,第一次来成都到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杜甫草堂,“那么多圣贤、先哲,我们崇敬的大诗人、大作家,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气韵,留下过他们的诗词,有如此的精神滋养,这里的土地怎么能和其他的土地一样呢?我们今天看过的山河,是他们看过的、写过的山河,我们眼前的这些风景都是他们曾经游览过的。”她说,在一个历史文化浑厚、历史文脉悠久的地方,在如此根系发达的地方长出的果实,一定是丰盈的、充实的、汁水甜美的。

探讨诗歌的“历史文脉与当代华章” 中外诗人这样说

李琦

在重庆诗人李海洲的理解里,文脉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代一代的人文工作者,从历史文脉中获得营养,然后不断再往前走,走出开拓性,会形成新的文脉。

“追问历史文脉好像容易一些,但续写当代华章,好像更难。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关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可实践的路径。”在沙龙的最后,《中国艺术报》总编辑、诗人、本次沙龙的主持人康伟感慨,这种找寻虽然目前还没有答案,但诗人不断地用文化情怀关照传统,他们对世界的追问永远不会停止,也永远在路上。

探讨诗歌的“历史文脉与当代华章” 中外诗人这样说

康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