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颁发
转自:千龙网
原标题:202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颁发45岁以下获奖者超过六成
青年人才挑起北京科技创新大梁
昨日(20日),北京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19位科学家、196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方忠院士、北京怀柔实验室主任汤广福院士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陈恺等8人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博思维克等9人荣获国际合作中关村奖。本年度共有52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24项成果荣获技术发明奖,120项成果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本年度获奖者中,4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过六成。
本年度获奖者中,多人和多个项目围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着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比如突出贡献中关村奖奖励为本市重点发展领域作出巨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此次获奖者之一汤广福院士长期致力于能源电力领域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发,主持我国±800kV特高压直流和柔性直流等多个输电工程关键技术研发和核心装备研制,推动北京成为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全球创新高地。
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神经干细胞多样性和人脑系统性发育机制研究”项目,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开展神经干细胞与脑发育的研究,揭示了调控不同脑区神经干细胞亚型产生多种神经元的关键时间窗口和分子调控机制,对国内外脑科学的研究起到了推进作用,为神经干细胞相关疾病机理的理解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批获奖项目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塑造了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如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大型复杂构件高效高质量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由清华大学联合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通过全流程攻关,破解了超大、超重、超精等复杂构件的制造难题,完成了70余件大型构件的加工任务,并实现了大型构件原位加工技术的示范作用与产业化推广,促进京津冀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与升级。
本年度获奖项目中,企业作为前三单位参与完成的项目实现连续五年超半数。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低成本Q/V/Ka频段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批量研制及应用”项目中,银河航天(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了Q/V/Ka频段低轨宽带通信载荷及新材料、新工艺、新途径和新架构模型的关键技术攻关,研制了七颗组网通信试验卫星,构建了天地一体的试验试用平台,助推北京商业航天领域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本市持续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本年度全部获奖者中,4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六成,青年人才持续焕发科技领域新生机。在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增强现实(AR)光栅波导显示光学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中,北京枭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史晓刚等自主编制了基于严格耦合波算法(RCWA)的设计软件,攻克一系列工艺难题,在国内率先实现光栅波导显示光学器件低成本、高质量的批量制备。
对话获奖科学家
方忠院士:认识到基础科学的美就会乐在其中
在昨日召开的全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方忠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中关村奖。人们常常把投身需要长期投入、关注度不高、研究难度大的基础科学称为“坐冷板凳”,但在方忠院士看来,只要认识到基础科学的美就不会觉得枯燥,反而会乐在其中。
方忠院士是凝聚态物理领域专家,长期致力于拓扑物态计算研究。他通过发展特色的计算方法,预测发现了Bi2Se3、Bi2Te3、Sb2Te3族三维拓扑绝缘体,推动了拓扑绝缘体领域的快速发展;计算提出了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材料体系和方案,并被实验证实,完成了霍尔效应量子化的三重奏;计算发现了两类拓扑半金属,即拓扑狄拉克半金属和外尔半金属,从而在晶体材料中实现了“手性”电子态——外尔费米子……方忠院士这一系列工作推动了近年来拓扑量子物态研究领域的迅速发展,也推动我国该领域研究站在国际前沿,他也因此荣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国内外多个顶级学术奖项。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拓扑”是一个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的科学概念。在采访中,方忠院士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对“拓扑”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他表示,世界上物质的状态都可以用对称性来描写,但近年科学家发现有一些物质无法用对称性描写,只能用数学中的“拓扑”(拓扑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几何图形在连续形变下保持不变的属性)来描写。这完全颠覆了传统上对物质状态的描写。而且拓扑的状态不是个例,而是一大类。对拓扑物态的研究拓展了人类对自然界物质状态的认知。
面对基础领域科学家经常面对的“这项研究有什么用”的提问,方忠院士举例说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绝缘体,可以做到体内不导电而边界导电,边界的导电状态可以实现没有电阻——这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可以用来制造更先进的电子器件。“通过对基本物质状态的研究获得全新的认知,进而获得物质全新的性质,为未来设计出全新的器件应用提供可能。这就是基础科学的力量所在:它不是对原有技术修修补补,它可能距离实现很远,但一旦实现就将是颠覆性的技术。”他说。
对于此次获得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方忠院士表示,这说明了北京市对基础研究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近年来北京市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与投入力度都大幅提升,这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标志。“我们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5篇成果,最晚的1篇距今已经10年了,整个工作历时约20年,现在还在不断产出新成果。这足以证明基础研究需要长期投入和坚持。”但是他并不认为这20年是在“坐冷板凳”,“因为只要认识到它的美,就不会觉得枯燥,反而乐在其中。”
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方忠院士也给出了建议:对优秀科学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判断力,就像是一种“味觉”,能品尝出哪项工作是有潜力的,往往需要一定的积累才能具备这样的判断力。同时也需要坚定的毅力,才能坚持自己的判断。
方忠院士还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大国重器”——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的最新进展。作为怀柔科学城最早一批动工并投入运行的大装置和新型科研平台,该装置集超高压、极低温、强磁场、超快光场等极端条件于一体,可极大提升我国在物质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综合实力。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于2023年初完成工艺验收,已投入全面试运行,其中20个实验站面向国内外用户开放共享,一些实验站已有重要科研成果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