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并进”的时代启示
◎记者林艳兴刘逸鹏荆淮侨
“襄阳准确把握科技发展大势、主动顺应产业变革趋势,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三线并进’”。11月19日,在“‘襄’知‘襄’遇产业领航”2024名优企业襄阳对接会上,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祺扬表示。
从“三线建设”到“三线并进”,湖北襄阳的发展历程表明: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须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立足优势创造未来,提升传统赢得未来。
襄阳,这座位于湖北西北部的千年古城,既把控着南下与北上的陆路通道,也紧握着东进与西出的水路交通。穿城而过的汉江,不仅完成了上游与下游的文明连接,也让襄阳成为南北文化融会贯通之地。独特的地理位置,让楚文化、三国文化、汉水文化得以孕育、发轫。
南船北马、七省通衢。襄阳既有适合“三线建设”选址布点的地理位置优势,又有极为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拨拨人马从上海、西安、绵阳、宝鸡等地赶来,一场场开天辟地的会战在山林间打响,汉光电工厂、建昌机械厂、红旗机制厂、红山化工厂、华光器材厂、汉江机械厂、宏伟机械厂、汉丹机械厂、襄樊内燃机厂等40多家三线企业落户襄阳。
80年代初,还未更名为东风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启动十堰—襄阳—武汉的“三级跳”发展战略。“东风出山”第一步,落在了襄阳北部的油坊岗。1984年10月,东风公司襄阳基地奠基。随后,当初的三线工厂陆续外迁或转产。可一处处从峥嵘岁月走来的老厂房,却留在了襄阳、改变了襄阳。1992年9月,第一辆富康轿车从东风公司襄阳试装厂驶出。紧接着,蓝鸟轿车、第一辆3吨轻型车先后下线,襄阳跨入整车生产时代。1年后,汽车取代纺织成为襄阳第一支柱产业。
以襄阳为起点,向东延绵500公里的汽车长廊,跃然于我国中部的经济版图。东风公司带来了一条不断延伸和升级的汽车“链”。借“东风”之力,更多产业转移承接在襄阳落地生根,并孕育出新兴产业。在整车布局基本形成、动力电池产能几近饱和的背景下,襄阳继续革新思维、转变思路,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资源,锚定“车路云”一体化发展,奔赴“智慧物流深度应用”赛道,积极培育“车路云网图”“智慧车+智慧城”全产业生态,瞄向未来再升级。2023年,襄阳创建湖北省唯一、全国7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之一。
同一块“土壤”,勃发着新“芽”。如今,襄阳规上工业企业达2129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675家,专精特新企业达400家;拥有370多家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具备4000余种汽车总成和零部件的配套生产能力。全市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了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创新创造不断涌现的良好生态。
传统、新兴、未来,既是时间先后的衔接,也是产业跃进的闭环。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也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传统产业的支撑和压仓。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让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或许是襄阳“三线并进”的时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