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诗人”提畅:现在的我就是最好的自己
转自:河北青年报
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幸于身体的残缺,心中却绽放着美丽的花朵;他们体验着生命的曲折,却始终追逐心中的梦想。石家庄36岁青年提畅就是这个特殊群体中的一员,他两个月大时因为药物反应不幸患上脑瘫,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逐渐找到了文学创作这一人生方向,5年时间写了500多首诗,还出版了诗集。
近日,本报青豆新闻记者采访了“脑瘫诗人”提畅,了解他成长路上的拼搏奋斗故事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儿时患病】从小患上脑瘫,害怕遇到陌生人“关心”
1988年出生于石家庄的提畅,在两个月大的时候,因为药物反应不幸患上脑瘫。
“在我小时候,母亲经常带着我去四处看病。北京、天津等地的医院,只要听说治得好的,都去看了。”提畅回忆着那段求医经历,语速不快地向记者讲述,有些片段他也记不清了,只记得在一次次的奔走中,他和母亲渐渐明白了一个事实:治好这个病,几乎是不可能的。
提畅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出门。因为疾病,使得提畅到现在走起路来都不稳,“歪歪扭扭、摇摇晃晃”。提畅告诉记者:“那时候我走在路上,别的大人会盯着我看,然后问‘小朋友,你这是怎么了?’。”提畅害怕那样的询问,“可能别人是好意关心,但我当时就啥也不敢说,闷着头往前走,能走多快走多快。”
不愿对家人倾诉心里的难过,提畅只能晚上一个人躲在被子里流眼泪。“我那会儿想,为什么别人那样,而我这样?为什么命运那么不公?”小提畅,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
【结缘文学】看书“止疼”,第一次感受到文学的力量
提畅告诉记者,他第一次感受到文学的力量,是在病床上。
“六七岁的时候,我做过一次手术。”提畅说,手术之前,他的母亲在书市为他带回了一本《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
“当时刚做完手术,麻药劲儿一过,伤口就开始疼了。”小提畅便拿着那本《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开始看,结果他越看越入迷,仿佛进入了一个新世界。
“好像读书能止疼一样。”提畅说,那时的他虽然不懂什么是文学,但却像是被按下了一个开关,读书的劲头一下子就上来了。从此,提畅与书、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中毕业后,由于身体原因,提畅不再继续上学,但他始终放不下读书,家人便帮他找到了教语文的贾老师。
“在贾老师那儿学了6年,对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6年。”提畅记得,他每周六晚上都会去贾老师家学习。老师家住五楼,没有电梯,提畅每次都是摇摇晃晃地走到楼下,再扶着楼梯扶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那个爬楼梯的过程,就像一个求知的过程,过程越艰难,求得的东西越宝贵。”提畅说。
“爬五楼很累吧?”记者问道。提畅笑了,他说,“文学课中间加一节体育课,不是很好吗?”
【突破困境】在文学世界里变得乐观,找到写诗的感觉
通过读书,提畅逐渐从困住自己的“囹圄”中走了出来,他在文学世界里开始变得乐观、坚强。提畅坦言,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写诗的感觉。“我觉得诗是最能贴近自己心灵的一种表达。”提畅说。
“春回大地卉园佳,只羡飞杨不羡花。且看斯君轻曼舞,自将潇洒走天涯。”提畅将自己的性情写进了诗里。
“痴情难寄,爱潮汹涌,携子牵牛踱步。金簪划断两分隔,遥相望,离愁怎诉?”提畅将自己的情愫写进了诗里。
“笔底生花系妙法,凝思布曲酿芬芳。此生唯余文墨志,一诗一酒一梦长。”提畅也将自己的志向写进了诗里。
对于提畅来说,作诗不简单,有时候为了一个用词,他能翻阅几十本书去求证;作诗也简单,灵感迸发时,拿笔直接一气呵成。大概5年时间,提畅写了500多首诗。后来从中精选了160多首,汇编成诗集。2018年,他的《竹吟集》出版了。
这本诗集虽然不算厚,但提畅拿到手时,感觉“沉甸甸”的。“发自内心地高兴。”提畅说,通过文字、通过创作,他发现当初那个质问命运的小孩,正在一点点地跟自己和解。
【重拾自信】希望更多的残疾朋友 从内心“走出来”
笔耕不辍、钟情写作的提畅,近些年来在多家报刊、杂志社发表文章,还成为了某家报刊的专栏作者。
如今,提畅在石家庄市残联内刊《滹沱追梦》当编辑,主要负责残疾人方面的文章编辑和宣传工作。
提畅告诉记者,因为他也是一位残疾人,所以更能理解从内心“走出来”的重要性。“有的人走不出来,一辈子就困在自己的桎梏里了。我希望那些身患残疾的兄弟姐妹们,通过我编辑的稿子也好,通过我的一本书也好,能够从中获取一些鼓励和力量。这个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常大。”
采访的最后,记者问提畅如何看现在的自己,他想了一会儿,抬头跟记者说:“现在的我就是最好的自己。”
文/本报记者胡雅玲实习记者席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