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保护你,“隐形”的孩子报告文学《校园之殇》的“解题”思路
那些好像“什么都没做”的人,其实“什么都做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欺凌事件的纵容者甚至帮凶,是他们一起将被欺凌者“推”入深渊……
□程华
论“抓取”选题,报告文学作家李燕燕的眼光可谓犀利而独到。从为聋哑人士发声的《无声之辩》,到结合民法典解析女性维权案例的《我的声音唤你回头》,到为保护知识产权而鼓与呼的《创作之伞》,再到以头题刊于《北京文学》的《校园之殇——关于“校园欺凌”的社会观察》(以下简称《校园之殇》),自2020年起,李燕燕持续推出的重磅报告文学作品以独特的“文学普法”方式,直面现实焦点痛点,与当下时代同频共振,从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并激起强烈反响。
在李燕燕的众多“大部头”作品中,中篇《校园之殇》单论体量不算特别“够秤”,但其内容尤为凝重沉厚、发人深思。作者采用“田野调查”(民间访查)的手法多角度多层面搜集资料,有赴各地面对面采访采集的案(事)例,有专家与专业人士的深度解析,有各渠道获取并逐一求证的数据分析……4万多字的文本中,集纳、穿插的完整案(事)例不下30个,可见其采访之扎实用心。这些真实鲜活的案(事)例,与各类资料信息密集交织、逐层推进,一步步有力地撑起了作者表达与传导的观点与主张。
从已经获取的庞大信息库中过滤、筛选、提纯、取舍、裁剪有价值的素材,这是每个报告文学作家在文本构思和搭建之初必须面对和处理的专业问题,李燕燕也不例外。笔者认为,相较于她的前几部“文学普法”作品,《校园之殇》对于大量素材的统领、处理、驾驭、把控等方面的技巧更臻成熟。
主题递进的“传动轴”
文本开篇即聚焦今年3月河北省邯郸市3名初中生残杀同班同学案件(以下简称邯郸“3·10”案),通过对作案情节、危害后果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反响等基本情况的简要回溯,开宗明义将叙事切口对准了这起令人谈之色变的刑事案件,也为这篇以校园欺凌为主题的报告文学作品设定了冷峻、阴郁、沉重的基调。
随后作者笔锋一转,介绍2021年3月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引出“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这个法律焦点。而这正是作者力图讲述、探究的核心问题:我们如何真正保护那些无辜地被侵害的未成年人?
文中多次提及的邯郸“3·10”案,在不同阶段的叙述、评议中发挥着衔接、推进、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说,此案每次出现均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起到了与校园欺凌事件有密切关联的叙事“传动轴”的作用。事实上,许多刑(民)事案件正是校园欺凌行为的升级版。作者通过对大量校园欺凌事件的当事人及其监护人、医生、警察、心理学专家等专业人士的采访,不断地向公众发出告诫、警示与呼吁:校园欺凌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且并不都是显性的,许多具有一定隐蔽性,如果人们对于校园欺凌行为采取漠不关心、冷眼旁观、听之任之甚至围观煽动的态度,那无疑是在助长欺凌者的嚣张气焰,也是在伤害被欺凌者,甚至在放任更大的危害与更严重的后果发生。
文章后部及结尾,作者干净利落地从多起案(事)例的叙述中转回到邯郸“3·10”案。在实现首尾呼应的同时,文字再次从该案铺展、延伸、生发开来,既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于该案未来判决结果的高度关注,传递了公众日益强烈的“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惩处力度”的呼声,也以理性的态度表明对“立法需要时间不断完善”观点的认同。
作者还特别提到,正因为刑法修正案(十一)通过并实施,才使邯郸“3·10”案的3名少年凶手被依法核准追诉。而在此前,同类犯罪是无法适用刑法的。国家层面的重视、法律的不断完善、各职能部门积极履职并提前介入,无疑给大众心中注入了更多希望的阳光。
事实与专业高度融合
李燕燕以社会观察者的冷静视角,通过对大量真实案(事)例的高度还原,全面具体地呈现了诸多校园欺凌事件的起因、行为及细节、类别、危害后果等因素,读来令人忧惧、心痛到出离愤怒。
比如,中学生小鹏因家境较差等原因,持续几年被多名同学谩骂、侮辱、殴打而罹患“躁郁症”;少年小刚幼时丧母随父生活,他从初中起被一群同学经常性辱骂、强逼吃垃圾,而小刚的父亲直到儿子被欺凌者打断手臂才如梦初醒,但被欺凌一年多的小刚已患上抑郁症并多次轻生;原本成绩不错的女生小新,被女同学梅等人算计并以威胁、打骂等方式逼迫卖淫,虽然因种种原因幸未“入坑”,但母亲的粗暴、人言的可畏,逼使16岁的小新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
作者还通过采访欺凌者的监护人以及其他知情人,获悉许多欺凌者因为“年纪小”而在实施恶行后并未得到应有的惩处。更可怕的是这些“未成年人”已经懂得如何钻法律空子伤人而不受刑法处罚。
作者在详尽陈述大量事实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专家、法学专家、医生、警察等专业人士的深入解析,条分缕析地对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被欺凌者各自性格、日常表现以及背后原生家庭等多方面复杂因素展开深度挖掘,试图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梳理诸多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成因,并探究干预、解决和预防的办法。作者大声疾呼法律应当更多地保护无辜地被侵害的未成年人,更要依法惩治蓄意长期犯下恶行的未成年人。
当孩子变成“隐形人”
值得一提的是,题记部分引用了西班牙作家莫尔诺《隐形人》中的男主“隐形人”的一段话:一切都是从那群恶魔开始的……被恶魔盯上后的某一天,我竟然拥有了超能力。我可以跑得飞快,可以在水下呼吸,还和龙一起飞翔。我甚至学会了隐身……
此段引用颇具深意,因为作为西班牙现象级畅销书的《隐形人》,正是一部以校园欺凌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隐形人”小男孩因为不愿帮助同班同学MM考试作弊而长期被欺凌,小男孩口中的“恶魔”,就是因原生家庭出现问题而心态扭曲恃强凌弱的MM。
由于学校漠视、家长失察、同学和好友袖手旁观,无助的小男孩跌入了绝望的深渊,不得不把自己幻想为“隐形人”而试图逃避残酷的现实。好在“隐形人”幼小单纯的妹妹和有过被欺凌童年记忆的女老师默默保护着他,给了他继续生活的爱与勇气。
《隐形人》的故事令人忧愤,更让人忧愤的是,据作者莫尔诺透露,书中那些校园欺凌事件,那些冷漠的旁观者、麻木的失察者、袖手围观甚至嬉笑叫好的同学均来自现实。这似乎无形中与《校园之殇》所展示的真实案(事)件形成了某种默契的观照:那些好像“什么都没做”的人,其实“什么都做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欺凌事件的纵容者甚至帮凶,是他们一起将被欺凌者“推”入深渊……
当校园欺凌已成当下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性难题,无论是虚构作品《隐形人》还是非虚构作品《校园之殇》,秉持同样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的作者,不断通过作品向全社会发出沉重拷问:我们该如何努力去干预、防范校园欺凌?我们该如何真正有效地保护我们花朵般的孩子?
这个严肃而严峻的问题,亟待法律作出回答,亟待所有人共同作出回答。
(作者系重庆市公安局警务督察总队二级高级警长)
责编: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