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无性别公厕”,是否刚性需求?
11月18日,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在官网就《广州市环卫公厕布局规划(2024-2035)》进行意见征求(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表示,广州将鼓励有条件的公厕改造为无性别公厕;对于男女厕位比例不合理,男厕位使用效率不高或有改造需求的公厕,应鼓励改造为无性别公厕。
人有三急,公共场所如厕,也是基本民生问题。通俗点讲,无性别公厕是一种没有性别限制,男女皆可使用的独立公共卫生间。现实生活中,在很多公厕前,经常出现女厕排起长队,男厕却还有空余的情况。基于此,广州计划对使用效率不高的男厕进行改造为无性别公厕的初衷,意在解决男女厕位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此举体现的是对女性的尊重和服务,彰显人文关怀。
从社会管理角度看,无性别厕所的推行,也有利于节省社会资源。根椐世界厕所组织统计,每人每天上厕所6-8次,女性如厕时间平均70秒-75秒,男性如厕时间平均30秒-35秒,女性如厕频率大概是男性的1.5倍。广州计划将男厕位使用效率不高或有改造需求的公厕,鼓励改造为无性别公厕,显然也有社会资源配置的考量。
其实,无性别厕所并非广州独有,上海、北京、杭州、长沙、沈阳、重庆、青岛等城市,都曾有过实践。不过,对无性别厕所的反应也不一样。有人点赞称“方便”真方便,认为无性别厕所的建设,是一项人性化的服务。也有人抱怨尴尬且不放心,认为无性别厕所理论上提供了“方便”,但现实中也会遇到“个人隐私和安全”等问题,导致想进而“不敢进”的尴尬。
公厕是公共性和隐私性的集合体,需要考虑性别问题。在很多人看来,无性别厕所还只是个新鲜事物。因此,每当有这类报道见诸媒体时,难免引发争议。从现实角度看,这也不足为奇。毕竟,上厕所须遵守男女有别的原则,否则会给如厕者带来困窘。
公厕反映着地方公共治理水平,关系着一座城市的形象表达和公众对公共服务水平的感知。适当改造或建设无性别厕所,是一种公共服务的解决方案,也是一种社会理念的倡导。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公厕的功能是服务大众,不能忘了“以人为中心”的初衷,推行无性别厕所,应该充分考虑公众的感受。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无性别公厕是否刚性需求?曾经有媒体报道,在长沙,有一处曾经使用了16年的“无性别公厕”,经提质改造后回归传统的“男女分开”公厕。而原“男女通用”厕所建立是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蹲位空置率,但因为不少市民在使用上不习惯,便提质改造成传统的样式。
鉴于此,无性别公厕推行时应当谨慎,因地制宜。退一步讲,解决男女厕位比例不合理问题,可以借鉴新版《铁路旅客车站设计规范》男、女厕位比例1:2做法,非必要可考虑暂缓推行无性别公厕改造。(久泰平)
初审:熊一黎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