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V观察|38%的股价涨幅背后,“问题扎堆”的郑州银行靠什么撑住未来?
(来源:合富永道)
来源:合富永道
作者:九尾
郑州银行的股价,这段时间真是让人刮目相看。本周,它又迎来了下半年的第四个涨停。这可不是一般的涨幅,放眼整个A股城商行板块,也只有它能跑出这样的节奏。从9月25日的涨停到现在,股价一路飙升,累计涨幅已经接近38%。市场都在看,这家银行到底有多强?
政策确实帮了不少忙。从降准到降息,一揽子的稳经济措施陆续落地,银行板块估值也开始回暖。从9月24日开始,中证银行指数涨了近14%。但郑州银行更猛,同期股价涨幅接近38%,把板块平均水平远远甩在身后。如果把时间拉长一点,下半年以来,它的股价已经涨了30%以上,在A股城商行里妥妥地排第一。
可是,这份辉煌能否一直延续?郑州银行的真实表现,是否和股价一样耀眼?也许,答案没那么简单。
郑州银行的ESG-V评级并不理想。在17家城商行里,它排在倒数第二,仅比兰州银行稍强一些,总评分是B级。具体拆开看,环境(E)拿了BBB级,但社会责任(S)和公司治理(G)两个维度只能算“差劲”,都只有CCC级。投资价值(V)更低,CC级,真的有些拿不出手。
济安金信的ESG-V评级报告一直被市场称为“第三张财报”,因为该评级体系济安金信的ESG-V评级报告则被市场称为“第三张财报”,因为该评级体系在兼顾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的同时,开创性地将企业价值(V)精妙融入ESG评级之中,构筑了ESG投资到评级的闭环。这套体系目的就是全方位衡量一家企业的综合能力,对企业的要求很高,评价也很细致。通俗点说,这个评级就是想告诉投资者,这家企业到底值不值得信任,值不值得投钱。
在社会评价(S)领域,济安金信认为,上市公司作为投资标的,需要对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比如是否连续亏损、是否遵守法律法规,有没有财务欺诈或其他违规行为;而公司督导(G)方面,济安金信提出了与公司治理完全不一样的新见解,过去的公司治理往往被视为一个孤岛机制。济安金信不仅要关注企业内部运作,比如管理层的稳定性和决策的透明度,还要看企业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关系是否公平。这种全面的考量,让督导(G)评价更贴近实际,也更有深度。投资价值(V)更直接,看的就是企业能不能让人放心投资。郑州银行只拿到了CC级,这意味着它的吸引力确实不高,难以吸引更多的资本关注。
济安金信的ESG-V评级结果从高到低共有10个等级,分别是AAA、AA、A、BBB、BB、B、CCC、CC、C、D。通过郑州银行的ESG-V评级结果不难看出,郑州银行的ESG-V评级在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两个维度上,明显存在短板。这样的评分不仅让市场对它产生担忧,也给它的(V)投资价值、未来发展留下了不小的问号。
作为全国首家“A+H”股上市的城商行,郑州银行曾经风光无限。然而,如今的它却似乎难以延续昔日的荣耀。这家银行的经营状况,真的到了如此尴尬的地步吗?
业绩表现:营收疲软,风险高悬
2024年前三季度,郑州银行的营收同比下降13.71%,归母净利润下降18.41%。这样的成绩在17家A股城商行中排名垫底,显得尤为刺眼。虽然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有了160.18亿元的流入,但长时间的现金流紧张让这一小幅改善显得微不足道。从2020年到2022年,郑州银行经营活动现金流累计净流出超过850亿元。这样的资金状况,让人不得不怀疑,郑州银行是否还撑得住长期的运营压力。
郑州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截至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达到1.86%,在城商行中排名最后,比行业平均的1.56%高出不少。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69.89亿元,这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贷款太过集中。
从数据来看,郑州银行的最大十家客户贷款占比达到了36.54%。企业贷款占总贷款的71.99%,而批发零售、制造业和房地产业这六大行业的贷款占比更是高达87.72%。这些行业本身波动大,一旦经济有风吹草动,风险几乎不可避免。其中,房地产业的不良贷款率达到了6.86%,制造业是5.88%。更严重的是住宿和餐饮业,不良率竟然高达26.79%。过于集中在这些高风险领域,让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房地产业的风险尤为突出。截至9月末,这个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了18.91亿元。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整,不少企业的资金链变得越来越紧,偿债能力也在不断下降。这些不良贷款不仅占用了银行大量的资金,还让后续的资产处置变得非常困难。房地产,已经成了郑州银行最大的风险来源,也成了拖累其资产质量改善的“硬骨头”。
从营收到资产质量,再到资本压力,郑州银行当前面临的挑战堪称“全方位”。曾经备受瞩目的明星城商行,如今却要为求生存而拼尽全力。
内控问题:罚单不断,高管治理失序
郑州银行在内控管理方面问题频发,已引发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截至2024年11月,该行今年累计收到14张监管罚单,远超去年的9张。其中,57%的罚单与贷款业务有关,覆盖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等环节。此外,承兑汇票等业务也多次违规,涉及票据不合规和流程把控不足等问题。
在高管治理方面,郑州银行同样存在较多不规范行为。根据原银保监会的指导意见,高管需按规定定期轮岗,但该行多名高管已在同一岗位任职超过7年,未履行轮岗制度。现任董事长赵飞自2023年7月起兼任董事会秘书职务,已超过9个月,远超规定的6个月上限。
郑州银行的内控问题还体现在部分重点业务操作中。根据相关财报披露,贷款审批流程中存在授信审查不严、尽职调查流于形式的问题。此外,部分重大客户贷款的贷后管理不力,已导致资产质量恶化。承兑汇票业务的违规问题,也集中反映在票据真实性审核不严、业务流程存在漏洞等方面。
股东不满:分红少,资本压力大
内控问题频发的同时,郑州银行的分红政策也一直让股东有话要说。自2019年以来,这家银行只有在2021年和2023年通过转增股本的方式回馈资本,现金分红却一再缺席。这样做虽然能缓解一定的资本压力,但股东的回报几乎停滞,难怪市场反应冷淡,怨声不断。
资本不足是分红政策收紧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郑州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只有8.97%,一级资本充足率11.08%,资本充足率12.29%。这些数字在同行业里排在靠后的位置。对于一家银行来说,资本充足率就是“安全垫”。可郑州银行的“垫子”太薄了,别说扩张业务,连应对市场波动、不良资产处置都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补充资本,郑州银行近年来试图通过发债、增发等方式“救场”。但效果并不理想。截至三季度末,累计发债规模始终未能显著改善资本充足率。这种状况让它在融资环境收紧时显得更加被动。资本补充的效率问题,也让不少股东开始质疑这家银行的未来发展方向。
分红问题的背后,是资本不足的掣肘,更是市场对郑州银行信任的严峻考验。在资本水平偏低、股东回报有限的背景下,如何在稳定资本充足率的同时恢复市场信心,成为这家银行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与此同时,郑州银行还要在区域性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谋求突破。在扩展业务的同时,提升内控水平、优化资产质量、平衡短期利润与长期健康发展,是它必须直面的挑战。在市场和监管的双重压力下,郑州银行能否化解多重难题,找到属于自己的破局之道,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