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保护大美湿地,助力“中华水塔”更加丰盈
转自:中国环境网
近日,经青海省政府同意,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实施《青海湿地保护规划(2024-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共五章二十节,立足青海省湿地资源分布及特色,分析研判当前存在问题、机遇与挑战,突出重要区域湿地保护修复,为青海省湿地保护修复提供重要指南。
《规划》以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流域、柴达木盆地、河湟谷地“五大生态板块”为空间布局基础,以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为目标,提出到2030年,青海国际重要湿地将达到5处,国家重要湿地达到6处,省级重要湿地达到35处。
湿地是青海最重要的生态资源和生态基础。作为我国湿地面积最大的省份,青海以地球第三极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大面积高海拔湿地生态系统,形成了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沼泽广布、雪山冰川发育的蔚为壮观的湿地生态景观,孕育了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被誉为“中华水塔”“江河之源”。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2023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显示,青海省有包括内陆滩涂、沼泽地、沼泽草地,森林沼泽,以及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不含养殖水面)、沟渠等9类湿地1.07亿亩,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2.64%,居全国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把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出了一系列强化保护修复、加强制度建设的决策部署。近年来,青海省始终牢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牢牢把握湿地保护的目标任务,锚定发展方向,将呵护“中华水塔”作为青海生态保护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坚决扛好源头责任、干流担当,作出江源贡献,聚焦确保“中华水塔”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多措并举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环境,科学谋划青海湿地保护的目标、布局、思路、措施,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通过划建湿地公园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同时,依托国家湿地公园、各级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打造湿地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湿地自然教育,探索群众身边的生物多样性,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修复的生态价值路径。
如今,青海湿地资源得到全面保护,退化湿地得到科学、系统修复,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显著增强,湿地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质量明显提升,形成了全省高水平保护、高效能修复、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让更多的湿地得到充分保护和修复,让更多的人尽享湿地绿意空间,为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