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转化硬科技知识成果,为何要与上海杨浦合作?

2024-11-21 19:40:21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新加坡国立大学转化硬科技知识成果,为何要与上海杨浦合作?

新加坡的高校,怎么转化硬科技知识成果?

11月21日,第九届上海·杨浦全球“创业之星”大赛宣介暨新加坡国立大学GRIP创新企业杨浦行活动在杨浦科学家社区举行。会上,一批来自东南亚的优质参赛创新企业项目进行了现场路演。

这些企业正在中国寻求商业化落地的机会,通过此次路演,它们成功与杨浦区相关投资机构、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展开了深入合作对接,还将参加本届“创业之星”大赛,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背后的推手,正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硕博创新创业项目GRIP(GraduateResearchInnovationProgramme)。该项目是新国大针对硬科技初创企业的旗舰创新计划,目标是培育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及NOC校友将世界级的研究转化为可持续、可投资的硬科技初创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GRIP过去几年在硬科技转化方面显著的成效,新加坡政府计划从明年1月开始将其升级为国家级知识成果转化平台,所有的新加坡高校、科研院所都会集中在该平台上进行科研成果孵化以及投资。

新加坡国立大学转化硬科技知识成果,为何要与上海杨浦合作?

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机构架构师王东海在活动上分享了GRIP的运行逻辑。和国内高校类似,新加坡高校教授大部分精力围绕在如何发论文,但在知识成果转化方面,缺乏对商业环境的了解。为解决这个问题,2018年,新国大拨出2500万新币作为启动资金,设立了GRIP项目。

项目孵化器约12个月,前4个月重点围绕市场验证、需求验证开展培训。其后,由新国大教授和外部风险投资基金管理人、合伙人组成的投资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之后分两次发放25万新币的投资。第一笔是10万新币,作为启动资金。第二笔15万新币附带考核,创新项目必须达到特定指标后,才能获得投资。

此外,每个项目都会配有专门的创业导师“项目架构师”,全程“手把手”协助企业走向市场。这些导师本身具有硬科技领域的创业经验——王东海就在工业自动化、微波测量两个方向做过两个创业公司。项目还会配备技术顾问,协助项目针对知识产权进行整体梳理以及战略设计。

新国大内部设有一个约10人的工业设计团队,负责将教授们的技术、设想转化成原型产品,方便早期研究侧与业界的顺畅沟通。学校还为每个团队在社会上的不同行业寻找创业导师帮助他们进行市场验证。

考虑到新加坡国土面积非常小,新国大还设立了Block71机构,在硅谷、日本、中国、印尼等各个国家设有十几个网点。王东海说:“每个项目设立的第一天,我们就在考虑怎么让它们从新加坡走出去,实现全球化。”

新加坡国立大学转化硬科技知识成果,为何要与上海杨浦合作?

从设想到产品,从技术服务到企业架构,从校园里到全球化,GRIP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撑是全方位、全周期的。2018年至今,GRIP孵化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食品科技、半导体、太空技术等赛道的157个初创团队,从外部获得的资金超过6000万新币。

这一模式获得了新加坡政府的认可。未来五年,新加坡将以多种形式拨款5000万元,力争到2028年培养最多300个初创团队,到2030年支持成立超过150家科技衍生企业。

其实,现在上海许多孵化器也正向GRIP模式靠拢,提供专业而全面的服务。第七届“创业之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关冰涛认为,怎么在细节方面做得更好、更有效,新加坡GRIP模式值得借鉴。

杨浦正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深合作。杨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莉介绍,去年杨浦“创业之星”大赛走进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亿杉医疗”项目获评“创业之星”,企业华东总部今年将落地上海杨浦,本次活动也是杨浦扩大和深化合作的一次契机。

高校众多的杨浦,一直希望在原始创新成果转化环节有进一步突破,这样的合作想必对此有所帮助。同时,这也有助于为杨浦挖掘导入更多全球优质项目。

新加坡国立大学转化硬科技知识成果,为何要与上海杨浦合作?

新加坡国立大学方面也表示出希望与杨浦区深入合作、共同支持新加坡初创企业到杨浦发展的意愿。对渴望更多土地、更大市场的新加坡创新企业来说,中国是最佳选择。

王东海举了个例子:新国大化工系姚志熠博士的项目对工业炭黑废物利用,最终的产品是液流电池的核心原料钒。“这个工厂已经在裕廊岛,下个月就要投产了,预计投产之后,在新加坡大概一年有6000万新币的年收入。但这项技术如果能在中国落地的话,每年产生的市值至少10倍以上。”王东海说。

对这样“双向奔赴”的合作,杨浦给出了很大的热情和支持力度。比如本届“创业之星”大赛,计划总投入突破了1亿元,其中大赛奖金约100万元,配套人才计划专项经费3600万元。此外首次引入市场化7000万直投基金,打好“拨投联动”组合拳。优秀获奖项目还将叠加享受杨浦“3310”人才计划的办公用房补贴、人才落户、无抵押信用贷款、人才招聘等十项配套政策支持。

记者留意到,“创业之星”大赛将范围进一步覆盖至北美、欧洲、亚洲的创新创业热点地区。这代表着,杨浦正在挖掘更多此类合作机会。

栏目主编:茅冠隽图片来源:杨浦区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