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在上海工作七个多月“六到杨浦”,收到他回信的“老杨树”启动“五进”
“没想到收到了回信,我很激动,也很温暖。”21日,在定海路街道,“老杨树宣讲汇”成员、杨浦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袁建民告诉上海电力大学学生等青年朋友,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给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时带着一份怎样的情感。当天,“老杨树宣讲汇”在此正式启动“五进”,深入社区、校区、园区、营区以及机关事业国企单位。
5年前的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杨浦滨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之后多次对上海推进人民城市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本月初,总书记在给“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的回信中,勉励大家“继续讲好身边的生动故事,带动更多市民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身为杨浦改革和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袁建民与他的“老伙伴”从信中感受总书记对人民城市建设与民生福祉建设的关怀与期望。他说,2007年,习近平在上海工作的七个多月里“六到杨浦”,围绕创新发展、民生保障、信访接待等工作进行调研、作出指示。
对于当今“00后”,大多不晓得杨浦过去的样子。袁建民举例说,位于黄浦江畔、杨树浦路上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就是原“十七棉”改建项目。“当年的纱厂老板就住在杨浦滨江保留的江景别墅里,”他对比说,而在夏衍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中,厂里十几个包身工则挤在小房子里住,“那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人民的城市’。”到了改革开放之初,杨浦还有大片“老破小”。“程乃珊小说《穷街》的原型,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在的定海路街道。”从本区街道到区总工会,袁建民都曾工作过,他组建第一个区级作协时,与还在区里惠民中学当老师的女作家程乃珊有过交集。他与大学生等分享,当年“穷街”,危棚简屋,低矮破旧,终年不见阳光,有时打开自家窗户就碰到隔壁人家窗户,甚至出租车司机都不愿意去。而如今,人民城市的最佳实践地全面完成成片旧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9月,随着黄兴路1039弄成套改造项目最后一户居民郑重落笔签字,100%签约生效公告张贴上墙,杨浦正式告别“小梁薄板”,比全市要求提前3年完成改造任务,居民们也将搬进现代化新房。不但如此,一些老旧住房,蝶变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标杆项目。当年的“两万户”工人新村长白228街坊,在完整保留“两万户”建筑空间肌理的基础上,增加了社区商业、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功能,可以满足周边居民一站式、多元化需求,成了周边居民、办公白领最爱逛的地方。
从汲取“和合文化”到吸收“枫桥经验”,城区里也有“前世今生”“沧海桑田”的软硬件巨变,这是身在定海路街道听取“老杨树”宣讲的所有人亲眼所见。上海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顾春华表示,“老杨树宣讲汇”为培养好人民城市的未来建设者,带来丰富的党课、思政课资源,师生们不仅把自己当作“收信人”,更应把自己当作“答卷人”。
首场讲座后,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学院退伍大学生张天啸表示,要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式,并结合电气专业特色来践行“老杨树”精神。该校另一名研究生党员冯艺萱说,“作为学校电气‘薪火’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的主要成员,我今后也要努力用青言青语讲好党言党语,不断创新宣讲形式,让故事更有生命力和传播力。”
据悉,近期,这支长期工作生活在杨浦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团队,通过区域化党建联建平台,计划覆盖定海开展“五进”——走进属地街道社区、电力大学校区、复旦软件园园区、消防支队营区、中船院区厂区等,面向基层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人民城市理念等宣讲活动。
原标题:总书记在上海工作七个多月“六到杨浦”,收到他回信的“老杨树”启动“五进”